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地理科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1】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 什么是工业?

以汽车为例来分析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读图4.17,分析以下问题。

①.汽车生产有几个阶段?(三个阶段:开采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②.各阶段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前后生产阶段有何联系?(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地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③.铁矿石是来自于什么地方?(自然界)生产汽车对铁矿石进行了几次加工?(两次)

④.汽车的生产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

总结:工业生产:原材料→加工→再加工

2.工业部门——重工业、轻工业

判断以上所涉及到的工业部门,哪些为重工业,哪些为轻工业。

轻工业:家具加工、食品加工、面粉加工、食油加工。

重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木材加工。

3.课后活动

①.仔细观察我们的家,它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看看张梦同学的家,了解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的“追根溯源”(图4.20)

②.张梦同学的家里还有哪些工业产品?任选其中一种,参照沙发的例子,对它“追根溯源”。学生练习:依照“家具厂沙发的生产联系图”做电视机、灯具、餐桌、面包的生产联系图。

(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工业有哪些作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2.读图课本图4.21“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

提问: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哪儿稠密?哪儿稀疏?(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②.全国重要工业城市都沿什么分布?(铁路线)

京广线上的重要工业城市有哪些?(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

京沪线上的工业城市有哪些?(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无锡、上海等)

陇海—兰新线上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③.兰州、包头、西安、郑州、济南这几个工业城市除靠近铁路线外,还有什么共同点?(都靠近黄河)

④.长江沿线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⑤.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这四个地区是我国工业中心分布最密集,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这四大工业基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沿海分布)

沿海分布工业分布有什么好处?(便于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运输原料和产品)

(引导归纳)通过以上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交通)

交通的影响使我国工业分布呈现出什么趋势?(沿河、沿海、沿交通线)

三、课后活动:阅读图,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1.阅读图4.21,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沈阳、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2.阅读图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工业分布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20__年人口数为2472万)和山东省(20__年人口数为9588万)工业总产值的差异。(山东省的工业总产值比内蒙古自治区的高。)

课后活动:

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所感兴趣的高新技术产品(如机器人、电子产品等),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人们生活的贡献。

课后小结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最大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__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__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2023中考地理综合复习教案【篇7】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邻 、 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为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珠江三角洲外

资的主要来源地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分组探讨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试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投影4: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辽中南地区图”,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两地区产业分布图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比较两地区主要产业部门和发展主要产业所依托的地理条件的差异。

3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