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怎么写?高中历史的内容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的概念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__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__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2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4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 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 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 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处:知识的学习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成功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又喜欢挑战自我,参与活动热情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如果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走向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3、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4、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探究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淝水之战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东晋与北魏

B.东晋与前秦

C.西晋与北魏

D.西晋与前秦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5、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顺序是( )

A.梁、齐、陈、宋

B.陈、梁、齐、宋

C.宋、齐、梁、陈

D.陈、梁、宋、齐

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7、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8、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A.氐族

B.羌族

C.匈奴族

D.羯族

9、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晋武帝大封宗族诸王

C.西晋统一全国

D.刘渊起兵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前秦

参考答案:1.B 2.B 3.B 4.C 5.C 6.D 7.A 8.A 9.B 10.B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温馨提示

2023历史知识点中考教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3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