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化学教案 >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

时间: 沐钦 化学教案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都有哪些?构建基础实验一综合性实验一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除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各高校还可增加特色实验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化学教案设计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1】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2】

空气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3】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

②加入 :

③加入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 、 溶液 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 ,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 的浓度,可加入( )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和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 与 的求法:

弱电酸中 浓度: (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 浓度: (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应调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较为完全(使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为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 , 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 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 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浓度增大后,电离平衡向左边移动, 浓度减小,所以 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 沉淀。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4】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5】

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6】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中考化学教案设计【篇7】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蔗糖、淀粉、塑料、油脂等。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属于无机物。有机物的物质种类占物质种类的80%以上,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大多数有机物一般具有难溶于水,不易导电,易燃烧,熔点低,易分解等特性。你能将这些性质与上面的家庭小实验对号入座吗?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你看到的甲烷是什么样的物质。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你知道甲烷有哪些存在形式吗?甲烷的俗名有哪些?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 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3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