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 晓晴2 历史教案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实及前人经验的概况和总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学好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的时间和地区,知道两种文字的特点及书写材料;知道古希腊的史诗及作者和两部叙事诗的名称,了解古希腊戏剧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 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分组随堂制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 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选读《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影片《特洛伊》中的宏大场景片段和《奥德赛》中的历险片段。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欣赏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师引导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破。另两张图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出示课题《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 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国的建立,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阶层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朝鲜和日本历史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通过学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参考教材小字内容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然后回过头来再依照上述“重点突破方案”中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分析时教师应该参照“难点分析”部分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日本历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之一(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掌握它的内容,对于全面理解日本的历史非常重要。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班田收授法”和政治上的加强中央集权,这两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日本历曾经先后向中国派出了三次谴隋使和十三次谴唐使,另外还有几次送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公元7世纪日本要进行大化改新,更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公元7世纪时,日本社会的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这里的各种矛盾指的是以下两种矛盾:一是劳动人民与皇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矛盾,二是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孝德天皇为首的进步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参见“重点分析”部分),而这两个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而当时中国的隋唐政权正在处于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改革以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很自然的学习到了中国的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的历史也就很自然的向封建社会过渡。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内容虽然少(正文只有一段,小字部分有三段),但是却包含了朝鲜半岛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的历史史实;并且此间朝鲜半岛还历经了由分裂到第一次统一的全过程;小字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向中国学习政治思想文化的全过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教师给出下列表格,由学生填写: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如下: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③在本节教材新课学习完毕后,教师布置作业如下: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②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直接说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导入新课。

一、新罗的统一和朝鲜王国的建立

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部分的内容,参见"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建议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由学生填写关于朝鲜半岛的相关表格。

关于"高丽王朝的建立",教师只简单给出时间(10世纪初)和人物(王建),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关于"朝鲜王朝的建",教师应做如下讲解:①朝鲜王朝的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国号朝鲜。②朝鲜王朝的历史地位:朝鲜王朝是朝鲜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至20世纪初朝鲜被日本吞并。

二、日本的大化改新

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中的关于"日本大化改新"部分内容处理。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做相应的补充说明。

三、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

关于"武士阶层的形成",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给出武士阶层定义,然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武士阶层形成的背景即可,不必补充更多内容。

关于"幕府统治的建立",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依次给出将军、幕府的定义,然后介绍幕府统治的建立。最后补充说明日本幕府统治前后共计70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也叫德川幕府)

最后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中的作业,提出如下思考题: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相关表格和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及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知识经济。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从而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

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革命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一二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门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生:(回答)

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了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巾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比的机器生产体系。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中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

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

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条件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

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四、知识经济的初现

提出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提法出自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人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提法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们常用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论有所不同。对这一情况,教师了解即可。

2、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各国之间今后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将在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将受制于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5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3、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二、教学目标

知道但丁和《神曲》。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通过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作品的朗诵与分析,理解其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看图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名言赏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教师引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的追求成为一股潮流。近30年来,很多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毕业留言册上都写过这句话,或者在憧憬未来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同学们,在你们的留言册上有过这句话吗?你们谁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和他揭示的主题思想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新课导语:社会越是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就越为社会所尊重。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同学们是追求个性化的主力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段人类历最早追求个性解放、尊重人权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运动。

[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西欧社会的主宰力量是( ),他们的专制统治禁锢思想,扼杀人性。

②( )世纪,西欧许多人发掘和继承( )和( )的文化传统,追求( )和( ),表现了人类( )的本性。这一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 ”。

③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 》,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 )向( )过渡的标志。这部作品批评了( )的罪恶,强调( )的伟大;提倡追求( ),反对( )。

④达•芬奇是意大利的画家、( )、( )和( ),还涉足( )等各个科学领域。堪称( )的文化巨人。

⑤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 )国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 》、《 》、《 》和《 》,合称为“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以上是我们本节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那么,同学们看看四个子目的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2、活动探究:

步骤一:看一看,画家笔下的诉说

图一:中世纪的一副镶嵌画(图略) 图二:《最后的晚餐》(图略)

教师提问:比较上面两幅图画,你觉得画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图二人物内含“神秘的微笑”,其含义是什么?(通过中世纪宗教绘画与《最后的晚餐》的比较让学生找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相比反映了什么思想的光辉。教学目标: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

步骤二:读一读,文学作品流淌的情感

《神曲》节选(内容略) 《哈姆雷特》节选(内容略)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后教师提问:《神曲》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结合《哈姆雷特》的节选,谈谈你如何理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并简要概括这些作品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教学目标:知道《神曲》,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步骤三:议一议,新时期的“文艺复兴”

北京大学教授林庚老先生说:“由于文艺复兴,欧洲社会才逐步地步入了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时代,同时也就使自然科学得到更大的发展,所以才会有了这个时代的胜利。”钱学森老先生说:“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科学的伟大复兴,它把人们从上千年的封建枷锁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自身。因而,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为人类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体会两位文化老人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巩固提高

①如果有人想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你会说“他”是

A但丁 B达•芬奇 C彼特拉克 D莎士比亚

②15世纪以抨击教会、反封建为思想核心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对它评价的应该是

A国王和贵族们 B教皇 C城市资产阶级 D僧侣们

③被认为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B但丁的《神曲》

C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D拉斐尔的《大卫》

④如果让你出一期“张扬人性——欧洲中世纪的终结”的主题板报,请完成下列题目:

本期板报的中心历史事件是

在人物方面你选择的是

你会选用他们的哪些成就(文字或画作)展示在板报上(每人一项)?

如果让你对他们的成就做个评论,你怎样描述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用三个词写出你在学习生活中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反思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共有3个子目,分别是“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第一子目介绍了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第二子目介绍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第三子目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的探险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三子目最后用两段课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

一、课标要求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学习新课]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 )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 )、( )、( )和( ),史称“ ”,主要国家是( )和( )。

②( )年,哥伦布从( )出发,横渡( ),先后到达( )、( )、( )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 )的殖民地。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 ”,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为“ ”。

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原因:欧洲以外的诱惑

积极影响

探险者的梦想

哥伦布的发现 影响

行动: 消极后果

首次环球航行

步骤二:体验——感受探险的艰难与荣耀

课堂表演:时空连线——与探险者面对面

(1)准备:选出节目主持人,推选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国王、记者的扮演者,其余同学作为现场观众。

(2)设计过程:先再现四个场景,然后以谈话形式进行现场的问答,最后由全体观众讨论问题。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