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1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②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题,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象画”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自然,也创造了美。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目的课中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使学生会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人类以及人种的形成等知识。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3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在本专题所处的地位来看,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而本课正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政治文明中的重要版块内容。

本课第一目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一国际);第二目是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第三目是第二国际的斗争。

三目内容分别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展阶段,共同体现了19世纪60——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而其艰辛主要体现在第二目,因此本课重在学习巴黎公社革命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革命这一目无疑是本课的“灵魂”。

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的,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同时,它也和过去的运动相似,带有自发性。公社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这是巴黎公社伟大意义最主要的表现。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巴黎公社以行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以实践印证了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例。因此,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来看,通过对巴黎公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其现实价值,明确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同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二)新旧教材对比:

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新教材取消了旧教材中关于社会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把焦点集中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民主政治举措方面。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分析学生:

1.学习者现状:

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但初中教材中关于巴黎公社的内容侧重于史实的描述,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内容学习兴趣有限。

2.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可以通过展示史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设问、小组讨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课堂上由浅入深有梯度的设置问题,层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综合判断和深入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体验,激发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成立和失败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五、课堂设计采用的方法:

1.在“自主学习课”课堂上我将课本的知识与导学案紧密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设计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板书于黑板之上,以便于让学生在胸中有结构,提纲挈领的去把握知识。

2.我在设计本课时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对课标没有要求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内容忽略不讲。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将该课重难点内容分割、细化,预设成一系列问题,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限定时间完成,以待“展示课”学生展示并由大家共同验证并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史实:如巴黎公社的整个过程,完全忽略不讲。

3.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巴黎公社运动的主要史实,比如:巴黎公社的背景,我才用了学生自主讲述、教师引导梳理的方式,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加深对其爆发原因的理解和记忆。

4.针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列举巴黎公社政权的革命措施、总结其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意义等,我利用史料文字作为辅助手段,运用这些新材料设置问题。在分析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认识时本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时,通过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在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后,本人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人利用PPT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一组描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的图片,设问:国际共产主义历程具备怎样的特点?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脉络。

而正如本课课题所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其历程漫长并充满了艰辛,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艰辛”二字主要体现在我们课本的第二目也即巴黎公社革命。这也正是高考考纲所明确要求的知识内容,所以通过导入直接切入。

(二)教学环节:

1.历史背景:

本人花费两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辛历程,从而简单介绍了一下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的由来。然后将分析巴黎公社起义原因的任务交由学习小组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来逐个的分析,最后概括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通过多媒体将其分析、推理的过程形象的直观的展示出来,这也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巴黎公社起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城市起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场突发事件。

2.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因为我们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通过对相关史实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要求学生严格的从政权建设措施与社会经济举措两方面来归类并进行列举。如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军队还是公社委员会都是属于工人群众的;经济方面:触及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八小时工作制,维护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进而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巴黎公社是一个属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展示六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找出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通过对其主观原因的总结得出结论,法国当时的无产阶级不成熟。最后设问思考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主客观原因的话,巴黎公社的政权就一定能成功的继续下去吗?进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找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其失败的必然性。在此处本人必须适当的引导点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

4.巴黎公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启示

展示两幅图片:《最后的战斗:贝尔—拉雪兹墓地的屠杀》、《巴黎公社社员殉难处》,以及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明确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某些时候本人的语言不够精准、规范,某些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以后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加以规范,加强自我锤炼,铸就过硬教风。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4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18世纪中期,法国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仰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不问青红皂白,逮捕了他的全家,还将卡拉判处死刑。伏尔泰听说后,非常愤怒,谴责法国天主教会。四年后,教会不得不宣布卡拉无罪,恢复了他和家人的自由。你想了解伏尔泰和他的同龄人更多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历史,共同学习和了解伏尔泰等人的思想。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理性的追求——思想启蒙运动

展示:

启蒙:启发智慧,摆脱蒙昧。

思想启蒙运动是使人类获得智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展示:

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教师: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时间?

学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设计意图:利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来把握启蒙思想的原因。)

2、启蒙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及其作用

展示:学生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方式直观展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教师:各位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展示:

材料一美国《独立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材料三法国《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材料四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开始研究西方政治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教师: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归纳启蒙思想的影响。

学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亚洲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展示:

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联系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启蒙思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束缚,也推动科技成就有了重大突破。

二、科学的革命——近代科学成就

1、近代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问题:近代欧洲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成就?(指导学生看书139—140页,标记。)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师: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奠定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近代科技发明硕果累累的原因

展示: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材料二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相传,他做过一架磨坊的模型,用小老鼠拉磨。有一次他放风筝时,把小灯挂在绳子上,晚上,同村人抬头望去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子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你认为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前提,也是根本原因;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挣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科学家的个人因素:勤奋、实践、创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言的魅力是势不可挡的。

展示:名言警句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

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牛顿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三、进步的阶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师: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近代历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课后小结

教师: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近代历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课后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不管这种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恩格斯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维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⑵材料一中受到最无情批判的“”指的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板书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理性的追求——思想启蒙运动

二、科学的革命——近代科学成就

三、进步的阶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5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前面第十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具体表现,又是下个框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所以本课内容既是前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又对下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现全球化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的了解,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德育功能。只有准确理解,我们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感知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但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地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这就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教法、学法及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及手段)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传递的促进者。因此,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2.学法:

通过合作学习法、自我探究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的视觉,听觉效果,将视频、图片、数据等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觉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本课从美国记者萨拉的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试验入手,选用中央电视台“探究发现”“绝对挑战”“梦想剧场”三个板块的模式,用视频、图片、数据与材料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提问——交流讨论——形成理念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表现、载体,进而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这种设计富有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设疑探究]:

1、通过观看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一家受到了哪些影响?

2、除了玩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3、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4、假如没有了“洋货”,我的生活会……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通过视频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玩具的的例子引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国际品牌有哪些,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入本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探索发现”

师生互动、共探新知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教师过渡:在中国人购买耐克鞋的同时我们的李宁品牌也在远销国外,这是商品在国际间的流通,除此之外还有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交流、资金的流动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配置,那么这种流动和配置不仅局限在国内与国外,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设疑探究]你所理解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流动和配置,还包括技术、劳务和资金的流动。

教师过渡:那么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呢?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展示图片“空中客车”A380客机生产过程。

[设疑探究]

a、飞机的生产涉及到哪些国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那个表现?

b、许多国家共同生产这架飞机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和第一个设问,让学生认识到许多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国际分工与协作,强化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然许多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完成的。顺利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生产全球化。通过第二问,让学生思考生产全球化的意义所在。

展示图片:大家喜欢穿的耐克鞋就是生产全球化的突出典范

(2)贸易全球化

展示图片和材料:马云、“淘宝首页”、“阿里巴巴公司结构图”、“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网站”

[设疑探究]a、材料中阿里巴巴为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多万企业和商人提供网上服务、提供商品交换的平台.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哪个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四幅图片展示,用分析材料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表现——贸易全球化。旨在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体验出贸易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平台

名词解释:贸易

(3)资本全球化

[设疑探究]

a、网上贸易经营的业绩如此的好,假如你是一个企业老板并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你愿意投资其中吗?

b、作为消费者,你愿意足不出户体验一键式的消费吗?

教师过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买、卖的是国外商品,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过程当中来了。那么同大家一样,很多的国外企业也看准了网上贸易这个商机纷纷把资金投入到了阿里巴巴旗下。

展示材料:“外国资本向阿里巴巴注册以及阿里巴巴向外国注册资本”。

[设疑探究]

a、材料说明什么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b、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向哪里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及材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表现——资本全球化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一直在说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那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

3.跨国公司

出示材料:阿里巴巴公司简介

[设疑探究]

a、什么是跨国公司?

b、你知道有哪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总部在哪里?

c、请你谈谈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设疑探究]

d、丰田公司看中了天津的什么优势?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作用?

第二环节:“绝对挑战”

生生互动追根溯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师过渡:经济全球化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给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鲜花;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祸水。

[设疑探究]根据你们所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小结组员的观点汇报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心里,利用新型的网上论坛跟帖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学生用实例加以证明“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与交流,在碰撞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叼着鲜花的狼。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再出示相关的上海纽约等大城市的图片和七国集团的材料以及视频《美欧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各国寻找应对之策》。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设疑探究]

a、经济全球化是鲜花,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机遇?

b、经济全球化会使所有的国家都受益吗?

c、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一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e、探究:经济全球化是祸水,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挑战?

f、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设计意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的态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通过6个设问,环环相扣,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6个问题概括了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图片、数据、和视频相结合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同时也更好的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时代的使命感,树立为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4、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三环节:“梦想剧场”

[设疑探究]现在又逢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我们如何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打造魅力西青我们可爱的家乡呢?

分别请学生以决策者身份、CEO身份、学生身份进行回答和畅想。

[设计意图]在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新时代的西青人,有使命有责任担负起打造魅力西青这重任。尤其是在学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后,通过当堂布置探究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学以致用,体现新课程的标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小结,在宋祖英《越来越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板书设计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含义。

2.经济全球化表现。

3.经济全球化载体。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4.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的设置,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辨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又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可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通过这次做课,使我再一次认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能用心体会岁月潮痕、用眼睛细察时代的变迁,用双手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我们就一定能迎来新课改绚丽美好的春天!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7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事业,为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复习经验总结如下:

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3、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2)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3)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①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②谐音记忆法;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记成“医师救儿”,-5是迪亚士航行的&39;时间,+5是达伽马航行的时间,麦哲伦航行的时间1519年可记成航海成功,找我要酒。《辛丑条约》可用前进宾馆四个字记忆。

③生活实际联系记忆法;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年,前十火警电话,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9年。

④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下历史》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4、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辨析题:这是学生薄弱的题型,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很重要。

(2)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今年中考材料题占22分,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具体做法:

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②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③对初三年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九年级历史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5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