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高三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篇1

一次函数的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   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 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 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 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1千克、 2千克、 3千克、 4千克、 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 3厘米,当挂 1千克物体时,增加 0.5厘米,总长度为 3.5厘米,当增加 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 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 0.5厘米,总共增加 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 1千克,弹簧就伸长 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   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 100升,汽车每行驶 50千克耗油 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 x)   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别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

高三数学教案篇2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对数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数函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2、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像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像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立体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像、观察图像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高三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高三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高三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 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 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 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 ,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 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高三数学教案篇6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与的关系:.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2)递推公式:.

(3)通项公式:.

(4)性质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①单调性:时为递增数列,时为递减数列,时为常数列.②若,则.特别地,当时,有.③.④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①单调性:当或时,为递增数列;当,或时,为递减数列;当时,为摆动数列;当时,为常数列.②若,则.特别地,若,则.③.④,…,当时为等比数列;当时,若为偶数,不是等比数列.若为奇数,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三、考点剖析考点一: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1.(2008深圳模拟)已知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解:(1)当;、当,、(2)令当;当综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前n项与数列的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n=1时情况,在解题时经常会忘记。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例2、(2008广东双合中学)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数列是等比数列,(其中).(I)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II)记.解:(I)公差为d,则.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II)作差:.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第二问,求前n项和的解法,要抓住它的结特征,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之积,乘以2后变成另外的一个式子,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考点二: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3.(2008江苏)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行()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解:前n-1行共有正整数1+2+…+(n-1)个,即个,因此第n行第3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3个,即为.点评:本小题考查归纳推理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在于求出数列的通项,解决此题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4.(2008深圳模拟)图(1)、(2)、(3)、(4)分别包含1个、5个、13个、25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式构造图形,设第个图形包含个“福娃迎迎”,则;____解:第1个图个数:1第2个图个数:1+3+1第3个图个数:1+3+5+3+1第4个图个数:1+3+5+7+5+3+1第5个图个数:1+3+5+7+9+7+5+3+1=,所以,f(5)=41f(2)-f(1)=4,f(3)-f(2)=8,f(4)-f(3)=12,f(5)-f(4)=16点评:由特殊到一般,考查逻辑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递推关系式,有时候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转化递推公式来求解,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考点三: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例5.(2009届高三湖南益阳)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满足。又已知,,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2)令,求证:对于任意,都有(1)解:∵∴∴∵∴∴(2)证明:∵,∴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2)问,采用裂项相消法法,求出数列之和,由n的范围证出不等式。

例6、(2008辽宁理)在数列,中,a1=2,b1=4,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Ⅱ)证明:.解:(Ⅰ)由条件得由此可得.猜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那么当n=k+1时,.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Ⅱ).n≥2时,由(Ⅰ)知.故综上,原不等式成立.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能力.

例7.(2008安徽理)设数列满足为实数(Ⅰ)证明:对任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Ⅱ)设,证明:;(Ⅲ)设,证明:解:(1)必要性:,又,即充分性:设,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假设则,且,由数学归纳法知对所有成立(2)设,当时,,结论成立当时,,由(1)知,所以且(3)设,当时,,结论成立当时,由(2)知点评:本题是数列、充要条件、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交汇题,属于难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加强训练。考点四:数列与函数、概率等的联系

例题8..(2008福建理)已知函数.(Ⅰ)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前n项和为Sn,其中a1=3.若点(n∈N-)在函数y=f′(x)的图象上,求证:点(n,Sn)也在y=f′(x)的图象上;(Ⅱ)求函数f(x)在区间(a-1,a)内的极值.(Ⅰ)证明:因为所以′(x)=x2+2x,由点在函数y=f′(x)的图象上,又所以所以,又因为′(n)=n2+2n,所以,故点也在函数y=f′(x)的图象上.(Ⅱ)解:,由得.当x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2)-2(-2,0)0(0,+∞)f′(x)+0-0+f(x)↗极大值↘极小值↗注意到,从而①当,此时无极小值;②当的极小值为,此时无极大值;③当既无极大值又无极小值.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极值、等差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类与整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9、(2007江西理)将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A.B.C.D.解: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得到的数列共有个,其中为等差数列有三类:(1)公差为0的有6个;(2)公差为1或-1的有8个;(3)公差为2或-2的有4个,共有18个,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选B点评:本题是以数列和概率的背景出现,题型新颖而别开生面,有采取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考点五:数列与程序框图的联系例10、(2009广州天河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将输出的x、y值依次分别记为;(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写出y1,y2,y3,y4,由此猜想出数列{yn};的一个通项公式yn,并证明你的结论;(Ⅲ)求.解:(Ⅰ)由框图,知数列∴(Ⅱ)y1=2,y2=8,y3=26,y4=80.由此,猜想证明:由框图,知数列{yn}中,yn+1=3yn+2∴∴∴数列{yn+1}是以3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3·3n-1=3n∴=3n-1()(Ⅲ)zn==1×(3-1)+3×(32-1)+…+(2n-1)(3n-1)=1×3+3×32+…+(2n-1)·3n-[1+3+…+(2n-1)]记Sn=1×3+3×32+…+(2n-1)·3n,①则3Sn=1×32+3×33+…+(2n-1)×3n+1②①-②,得-2Sn=3+2·32+2·33+…+2·3n-(2n-1)·3n+1=2(3+32+…+3n)-3-(2n-1)·3n+1=2×=∴又1+3+…+(2n-1)=n2∴.点评:程序框图与数列的联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鲜事物,因为程序框图中循环,与数列的各项一一对应,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命题的`新方向,应引起重视。

四、方法总结与2009年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1.求数列的通项通常有两种题型:一是根据所给的一列数,通过观察求通项;一是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

2.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不等式的证明有比较法、放缩,放缩通常有化归等比数列和可裂项的形式。

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数列这一部分是容易命制多个知识点交融的题,这应是命题的一个方向。

(二)2009年高考预测

1.数列中与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与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但实际上,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是加大了对“递推公式”的考查。

2.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

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5.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在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注重能力的考查.

6.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今后在这方面还会体现的

高三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

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39;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四、归纳总结: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ab=n?logan=b

3、对数的基本性质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4

高三数学教案篇8

高三第一阶段复习,也称“知识篇”。在这一阶段,学生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全面复习巩固各个知识点,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然后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学过的知识产生全新认识。在高一、高二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散乱,而在第一轮复习时,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第一轮复习更为重要,我们希望能做高考试题中一些基础题目,必须侧重基础,加强复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

一、内容分析说明

1、本小节内容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继续,它所研究的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与数学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1)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联系,本小节复习可对多项式的变形起到复习深化作用。

(2)二项式定理与概率理论中的二项分布有内在联系,利用二项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组合数的恒等式,因此,本小节复习可加深知识间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二项式定理是解决某些整除性、近似计算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2、高考中二项式定理的试题几乎年年有,多数试题的难度与课本习题相当,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考察的题型稳定,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求某些数、式的近似值。

二、学校情况与学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镇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不好,记忆力较差,反应速度慢,普遍感到数学难学。但大部分学生想考大学,主观上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2)授课班是政治、地理班,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听课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连续从事某项数学活动。课堂上喜欢轻松诙谐的气氛,大部分能机械的模仿,部分学生好记笔记。

三、教学目标

复习课二项式定理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复习二项展开式和通项。根据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项式定理,从项数、指数、系数、通项几个特征熟记它的展开式。

(2)会运用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展开式的特定项。

2、能力目标:

(1)教给学生怎样记忆数学公式,如何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从而优化记忆品质。记忆力是一般数学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

(2)树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二项式定理的复习,使学生感觉到能掌握数学的部分内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意识地让学生演练一些历年高考试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们也能得分。

5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