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

时间: 沐钦 生物教案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组成的物质系统。生物大分子)。生命现象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量的综合运动和传递的表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本节内容在编排上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本节是进行探究学习很好的一课,引导学生对该过程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DNA的结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理解,而DNA的复制过程是一个微观而复杂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或视频动画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

1、设置问题情境,引人课题。以9.11事件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人体内的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

2、分析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对康贝格、梅赛尔一斯特尔等人的经典实验进行层层设疑,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设计,得出结论。

3、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

五、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引人课题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夺去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两幢大楼轰然倒塌,死伤者数以千计,从废墟中清理出的尸体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如何来确定罹难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罹难者大量的DNA系列。通过与失踪人员的亲人进行DNA检测鉴定和认定。

提出问题:从案例可知PCR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复制,是一种体外人工复制,那么,在生物体内,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从而进人本节的学习。

2、对DNA复制的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康贝格的实验,了解DNA复制的一般条件。

资料1: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在试管中,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结果:在试管中4种脱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问:在资料1中,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资料2:康贝格在上述试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

结果:试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问: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2)

1、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同学们明白不论哪种假说只有在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3、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一张图片(幻灯)

[提问] 那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回答] 20__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提问] 那接下来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幻灯)如何将此会徽复制成两个一样的印章?

[回答] 首先选一块相同的原料,请最好的雕刻师傅进行雕刻等等方案。

[讲授]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就与复制有关.来看一下题目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2)讲授新课

[讲授] 通过上两节课有关DNA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DNA的分子结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DNA的分子结构。

[幻灯]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具有规则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G与()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

[回答] 双螺旋 ;T; G; 氢键

[讲授]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能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那DNA是怎样复制的呢?它的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考虑DNA是怎么进行复制的呢?即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幻灯)

[板书]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讲授]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阅读一下书上第52页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这段内容,这段内容主要是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这一概念。

[提问] 通过刚刚的阅读,谁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

[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甘酸依据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讲授] 其实“半保留复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种对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对于的DNA的复制机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假说。另一种关于DNA复制方式较普遍的假说是“全保留复制“,既复制时DNA的两条母链会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之后两条母链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幻灯)

现在知道了DNA复制方式的两种假说,那DNA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我们该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呢?刚刚_同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我也给出了大家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 那这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会保留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而全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讲授] 根据这点我们只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复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还是全保留的。科学家在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检验了DNA的复制方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幻灯)

[讲授] 科学家将先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进行培养,让其繁殖几代,提取此时大肠杆菌的DNA,接着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于细胞分裂一次时提取大肠杆菌的DNA,于细胞分裂两次时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将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提取到的DNA进行离心,记录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提问] 大家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可以想到为什么科学家要用15N和14N标记的两种不同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吗?

[回答] 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会用到N元素进行的复制,从而15N,14N被标记到链上,而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在DNA离心时导致沉降系数不同,使得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断出DNA的复制方式。

[讲授] 我们来看一下经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比较三个试管中带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中间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离心后有两条DNA带,一条分布在离试管底部最远的位置,一条位于试管的中间位置。

[提问]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三条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从DNA带的分布情况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保留复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进行复制的话就试管里只会有上下两条带,不会出现中间带。

[讲授] 来看下大肠杆菌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先在15N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合成的都是15N标记的双链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离心后的DNA带最靠近试管的底部;后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着再复制一次时新合成了两条DNA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离试管底部最远.

其实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板书] 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讲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下面来学习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学习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下书上就第54页的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 三、DNA复制的过程

[幻灯] DNA复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提问] 那DNA复制的实质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其根本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好本节课是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 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情感目标: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的确定

※ 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探究式学习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1、以“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一条主线

2、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第二条线索

萨顿假说的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体现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

?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成对存在 成对存在 在配子中的存在方式 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

同左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上)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介绍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实验图解)

1、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1 红眼(雌、雄)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提出问题: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果蝇的染色体图谱,介绍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提出问题:

3.若控制此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那F2代表现性及比例如何?

学生思考并画出遗传图解。

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性染色体上

P XWXW红眼(雌) × XwY白眼(雄)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4)

教材内容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科学家是先通过类比推理,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最好实验验证,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加大主体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重走科学家的探索思路,体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能力的方法,同时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作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重点突出两点:一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萨顿和摩尔根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缜密思考的研究方法。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进行分组,给小组回答问题提供评价标准,由学生主动探究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探究科学之旅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换为染色体完成此题。学生能在黑板准确画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像。

第二组:对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两者共同的地方?(提出萨顿假设)

小结(完成表格)

? 染色体 基因 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存在 ------------存在 来源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配子中的数目 是体细胞的--------- 是体细胞的---------- 传递中的性质 ? ? 在上图中,请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总结:因为学生经过提前预习,所以本小组有两位同学将此题完整答对。学生虽然答对了,对于两者的平行依据应当还没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用ppt课件及时给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第三组: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总结:此问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问题,本小组多数同学能总结出假说演绎法以及选对了实验材料。

第四组: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还有那些现象是解释不了的?摩尔根当时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假设?(介绍果蝇染色体)

总结:该小组能回答此问题有些缓慢,语言表达不太流畅。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分析,学生独立探讨的难度较大,老师结合ppt,边讲解边和全班学生一起探讨。

【师】与孟德尔实验作类比,讲解摩尔根实验。比较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实验过程。

P?红眼(雌) × 白眼(雄)

F1 ? 红眼

?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1

【生】推测摩尔根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实验比较。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F2 白眼全部是雄性?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细胞的增值、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为后面的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打下铺垫。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掌握以往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核心问题如下:

1.细胞问什么不能无限长大呢?

2. 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值?主要方式是什么?什么叫细胞周期?

3.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二、学生分析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很少,因此,要像对初学生物学的学生那样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展开,通过适当的策略使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网络中。虽高一的学生已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但本节内容确实抽象,估计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的变化难理解,对于有丝分裂各个过程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学生可能仍无法想象清楚,或无法将几个时期的事件串联成一条直链,因此,在教学中可用课件演示的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连续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令教学中充分体现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5)通过有丝分裂动画的展示培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6)养成质疑、严谨、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学生学习重点

(1)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分裂?

(2)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什么?

4. 学生学习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1.对于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为了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先探究,知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明白了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2.对于较抽象的有丝分裂过程,采取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观察归纳,难点的突破采取以分裂过程为主线,学生归纳的方式进行。

3.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堂巩固,使阶段性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教学思路

SHAPE MERGEFORMAT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讲述、讨论)------------------整理问题

七、教学过程

程序 要解决的

核心问题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目的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题一: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 展示象与鼠的图片,讨论:象与鼠的个体体积差距很大,象的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是否比鼠的细胞大?二者个体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幼象到成象体积的变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二者体积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数量的不同。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借助课件通过熟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

恩,大家回答得很好,生物体的增大是由于组成的细胞增值,在生长,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细胞那么小,而不能再继续长大了呢? 积极思考,交流想法。 让学生自主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细胞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限制细胞体积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基本保持不变,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实验探究 教师指导 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反面思考 既然细胞体积小,有利于物质运输,那么是不是细胞就能无限小?为什么?

因为细胞内完成各项生化反应需要很多酶,每一项酶促反应占有50nm的空间,而每一个核糖体直径10—20nm。 不能,恩……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112--113页) 问题二: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值?

分裂的三种方式?

细胞周期的定义? 讲解增值重要性——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快速浏览课本,结合问题,进行思考

分裂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1)用概念图的方式告诉学生三种分裂的关系更加简单,便于掌握。

2)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比如根尖分生区细胞、茎的形成层、表皮生发层等。 使学生对内容做一了解,为后续的讲解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细胞有丝分裂(植物为例)

问题三: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问:课件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过程。

提问:间期细胞内有哪些变化?

教师强调此期进行重要的物质准备: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提问前期有何变化?

口诀:膜仁消失现二体

学生观察。

学生会观察回答:细胞有一定的生长。

学生观察回答:染色质缩短变粗,

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分步骤展示各期的动态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加深学生对细胞分裂的理解。 提问:分裂中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增殖” 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调控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其中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和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可使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其中有丝分裂是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还是学生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4)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德育目标

(1)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当时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繁杂,所以课前我会指导学生预习和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认真思考和记笔记。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

关于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我安排了一个模拟探究实验,这个实验操作过程简单,但是,实验后的讨论题却有相当的思维力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好实验数据,能够让学生采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通过模拟探究使学生了解了细胞增殖的必要性,明白了生物体的生长还要靠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量。

在讲有丝分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逐步演示与黑板板图相结合的方式分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即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和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旧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与鼠相比较,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

评价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

事实上,不同动植物的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并且生物体内的细胞都是很微小的。为什么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呢?

学生回答: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

不是,主要是因为大象体内的细胞数量多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

引导学生分析课前布置的模拟探究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想象及结果,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

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

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那么,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学生充分理解了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使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且会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通过对“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的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既然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那么,生物体积的增大必然要靠细胞增殖来增加细胞数量。细胞是如何增殖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①细胞增殖有什么重要意义?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③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师通过模拟动画逐步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板图。

在间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复制后可形成姐妹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呈细丝状,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楚。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本身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DNA数量加倍,每条染色单体各含有一个DNA。

在前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消失了”,并且要学生知道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在中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明白是由于它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而得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结构。

在后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两套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在末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什么消失了?什么重新出现了?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了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7)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同时,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进行角色的调整,通过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反省和思考。基于建构主义这一理念,本节课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到的内容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了解思考、探究细胞周期、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等内容,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胞周期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后续对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在整个章节中,本节课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上看,本节课从细胞分裂引出细胞周期,进一步介绍了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过程和特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在教材以及多媒体教具中引入的一些图片以及图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细胞基本的结构特点及其代谢,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讲解介绍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并借助视觉媒体和相关图表以及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达成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DNA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从认知技能上看,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但动手操作能力还处于一般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进一步锻炼他们听取他人的意见、自主合作、获取信息、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细胞周期;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各个时期的名称和主要变化特点,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清楚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尝试识图和绘图,培养画图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

学会使用探究的方法把握细胞分裂的原因;

懂得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达到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情感与态度:

认同细胞增殖只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多,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细胞分裂的原因的寻找,养成学会探究的好习惯,同时认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认同生命的运动性,形成事物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DNA数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采用多媒体展示法辅之以探究研讨法开展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有丝分裂的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预设 教学活动及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激趣导入

(3分钟)

【创设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

【提问】一个细胞的体积大概是多少?

【观察】举例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支原体、鸵鸟卵细胞的直径大小;

【提问】生物体是如何由细胞组成的?

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细胞的增殖。 观察、回答问题。 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有益于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接连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

【创设情境】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

让学生自行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结】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需要的表面积也就更大,但是实际上它的表面积的增加却是在相对减少的,根本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 根据情境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并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了解到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地增大,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难题。 

2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