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 >

三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 冰纯2 三年级

  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三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 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 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三、教学难点

  1 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不情愿

  爸爸: 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本教案设计意图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自学交流为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样?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我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方法,让“父亲”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第三个问题: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

  三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弄清狼,鹿,森林之间的密切联系,受到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狼和鹿》(学生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很不错,尤其是描写狼的句子语气上表现出了对狼向鹿下毒手的行为的痛恨。凯巴伯当地的居民更是恨透了狼。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地居民是怎样对待狼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

  过渡:贪婪、凶残的狼几乎被人们杀光了,凯巴伯森林的鹿儿应该是快乐无比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后就会明了一切了。

  森林的样子 鹿的情况(数据)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小组汇报交流表格的完成情况。(利用课件相机出示图片)

  过渡:原来狼被杀以后鹿儿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其根源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到第四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能解释以上反常现象的语句下面作上记号。

  (2)课件展示重点语句,探究学习。

  句子一: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功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讨论交流。

  句子二: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祸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也要加上引号?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并回答。

  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呀,在凯巴伯森林里狼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动物。那么,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森林

  破 保

  坏 护

  吃

  鹿 狼

  4、小结:(指着示意图)这反映的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平衡,森林、狼、鹿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哪一个其它的都无法生存。下面请几位同学再讲一讲这个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再来体会这个道理。

  5、指名学生讲述故事内容。

  三、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畅所欲言,领悟其中的道理。

  2、小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持生态平衡。

  3、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已经造成对大自然环境的污染,常常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森林被毁、草原荒漠、水土流失,土地沙漠。

  4、你关注生活中不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有图片、文字,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谈。

  三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