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五年级 >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

时间: 奕玲 五年级

在设计教案的活动指导思想时,老师们需要参考《新课标》内容,同时结合本节课展开撰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教案模板大全数学,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1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5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6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问:

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问: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巩固练习: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学生板演。

E、课堂小结: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 - 52 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数学篇7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先画梨树,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