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

在数学课学习中,老师要让学生们的兴趣大增,如身临其境,能更深切的理解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3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2021五年级公开课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课堂教案

2022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教案模板

2022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模板

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