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学习积累 > 诗词 >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时间: 云霞 诗词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积累,以及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一、反复诵读,体会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一直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它包括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低、中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年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引起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语音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理解句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曲中写到,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在学这首小令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此曲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让曲中的景物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曲中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曲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曲文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天门山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时导引出一幅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长江江面的远景,以及动态的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觉夹江对峙的天门山,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一片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目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显著发挥出来,确立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在接受教师开展更好的古诗词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开拓自身视野。

古诗教学六步步骤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古诗的学习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方法

一、了解时代背景

诗人常常借诗来抒发自己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揭露、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小学生古诗学习方法。因此,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蚕妇》一诗,诗人借助诗歌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了解了这一背景后,就很容易理解诗中的内容了。

二、审清题目意思

要理解诗的大意、主要内容,首先要审清题目的意思。如题目《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早”指“早上”,“发”表示“从……出发”,整个题目的意思是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审清题意,对全诗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三、掌握字词意思

古诗中有些字词意思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如《山行》一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现在的意思是动词“坐下”,而在诗中却当“因为”讲,与现在的意思差别就很大了。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

先理解词义,再把词语连起来就是整句的意思,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句,先理解“朝”“辞”“白帝”的意思,再理解整句的意思就容易了。全句可解释为“早晨离开了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五、懂得诗的写作手法

古诗在写作上有许多艺术手法,如采用比喻、夸张、烘托等修辞手法来突出诗的意境。如《夜宿山寺》一诗中的“手可摘星辰”是用夸张的手法写楼的高;“不感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用不敢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仙人的丰富想象来烘托楼的高。

六、挖掘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内容、意思,还要挖掘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登鹳雀楼》一诗,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不仅要懂得诗句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还要弄清诗句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七、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绝句》一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的开阔胸襟,还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小学五年级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1、课内文言文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2、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习惯的养成

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5.文言文学习方向

字、词词义或作用

词类的活用

常见句式:判断、疑问、省略等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增、调、留、换

起初对古文不了解,会觉古文是很枯燥,容易让人感到厌烦的东西,等到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库基本建立,大家会喜欢上文言文,很多要说的话,简短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语气词的使用虽然看着没什么实际意思,但是读起来很有意境。

4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