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

时间: 沐钦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怎么写?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2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八尺有余(yòu) 形貌昳丽 (yì ) 朝服衣冠(guān ) 孰视之(shú)

窥镜自视(kuī) 谤讥于市朝(bàng) 期年之后(jī ) 间(jiàn)进

三、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采纳、接受 )

2、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

3、臣之妻美我者, 私我也 ( 偏爱, 动词 )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5、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

6、王之蔽甚矣( 受 蒙蔽 )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8、能谤讥于市朝(议论;公共场合 )

9、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间或偶而 )

10、期年之后 ( 一周年)

四、通假字

五、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3)臣之妻美我者, 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2、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的近臣,左膀右臂)

(3)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4)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5)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睡觉,脱衣而眠

(6)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杂)

六、相关成语 门庭若市——门可罗雀

七、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日矢丽。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8、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文: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

九、问题拓展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邹忌的劝谏艺术有什么特色?

答:邹忌采用了设喻类比的方式婉言进谏;把家事与国事巧妙类比,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极具启发性与说服力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6.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 战争前做好准备

(2) 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试用“我感受到了 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 2、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 )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打鼓中:( )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 )的腰鼓

四、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

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请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

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新课程》 第1-6题。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学生熟读全文

2.找出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

3.了解作者周敦颐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断句和字音。

甚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染(rǎn)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ī) 鲜(xiǎn)有闻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作者简介

(二)课堂展示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5.君子是怎么样的人?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当堂检测

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3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