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 晓晴2 语文教案

语文帮助人们互相交流、沟通,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做好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尤为重要。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狼》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狼”的成语展示。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4、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5、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6、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前门拒虎,_进狼)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8、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9、象豺狼一样凶恶_成了习性。形容为人_。(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我们所熟悉的“画皮”就是出自《聊斋志异》中。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缀窘苫弛眈瞑隧黠

(二)读懂字词、句子。

段1: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止:通“只”;缀:紧跟。

段2: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从:跟从。并驱:一起追赶。

思考下面问题: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妥协退让。)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段3:写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表现屠户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窘:危急。顾:回头看。薪:柴草。苫:盖上。弛:放下。敌:攻击。

段4: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少时:一会儿。去:离开。暇:空闲。洞:钻洞。

隧:钻洞股:大腿。盖:原来。暴:突然。

思考下面问题:

1、“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2、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3、狼到底耍弄了什么阴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

4、这两只狼除贪婪外,还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狡诈阴险。再狡诈阴险,还是被屠户杀死了。)

段5:评论部分:点明故事主题。

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几何:多少。

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对狼的态度如何?(嘲笑。)

2、如何理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3、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拓展延伸。

1、千百年来,在人和动物的矛盾斗争中人类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以自己的“机智”而沾沾自喜,若把褒义词“机智”换成贬义词,该怎样说?(狡猾、狡诈。)

2、狼是狡猾的,但与人比,人就更狡猾(正面说“机智”)了,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的狡猾呢?(“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驰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结语:狼再狡猾,然而它哪里是人类的对手呢?在人面前,狼的那些手段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止增笑耳”。这样说来,动物们又如何算计过人类呢?因此,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类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3、把下面的材料扩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水牛为什么怕农人,水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们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水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要求: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2

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二、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3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 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 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咏柳》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

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长春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假如》语文s版二年级教案

《鸟鸣涧》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