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

时间: 奕玲 历史教案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2】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3】

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女真的兴起和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初年金军的南下;黄天荡战役;岳飞、岳家军和郾城大捷;岳飞被害;1141年宋金和议。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

①女真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对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②金对北宋的战争是掠夺性的战争,北宋政府中以李纲为首的抗战派的抗金斗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尊敬,而投降派的可耻行径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女真的兴起和岳飞的抗金斗争。 难点是金对辽战争前后性质的变化和宋金战争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曾居住过少数民族靺鞨族,它对于开发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我们要讲到的女真人。

2、讲授新课

一、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1、 女真人的生活

女真人就是唐朝黑水靺鞨的后裔,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女真地区物产丰富,有黄金、人参、珍珠、牛、马、麋鹿、狐貂、海东青等。特别是海东青,尤为珍稀名贵,是捕捉天鹅的能手,常是辽向女真勒索的重要物品。

女真人在9世纪时还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活。10世纪末,女真族的完颜部,开始从事农业活动,饲养牲畜,逐渐定居下来。定居点主要在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流域,并开始了冶铁,用铁制造农具和武器。

2、女真的统一

契丹统治者对女真人采取分化政策,他们把女真人的一部分,强行迁入辽境,编入辽的户籍,直接加以控制。这部分女真人,以后就逐渐同契丹、汉族融合。对居留原地的女真人,契丹统治者进行种种的压迫和勒索。

当时女真族有十几个部落,其中以按出虎水的完颜部最强大。

11世纪中期,乌古任完颜部首领时,用铁制造农具和兵器,力量日益兴盛,邻近部落纠纷归顺。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女真各部。但这时女真还未摆脱辽的控制。

3、阿骨打称帝建金

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抗辽,他在军前誓师,历数辽的罪状,号召女真人同心协力抗辽。因为女真人是为了反抗辽的压迫而战,所以他们斗志高昂。当时女真只有军队2500人,却打败了辽军。两个月后,又以刚满万人的队伍打败了辽的10万军队。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称帝,定国号为金,他就是金太祖。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 金灭辽

辽天祚帝统治的时候,政治愈来愈腐朽。天祚帝奢侈享乐。唯务游猎,不理国政。官吏贪污腐化,腐败不堪。这些起义极大地削弱了辽的统治力量。阿骨打建立政权前后,在对辽的一系列战争中,辽不仅失掉了对女真族的控制,而且丧师失地,京城失落,皇帝西逃。1123年,阿骨打病逝,其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继续对辽发动猛烈进攻。1125年2月,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兵俘获,辽亡。

2、 金灭北宋

1125年春天,金兵灭辽后,继续挥师南下,进攻北宋。金兵长驱直入。北宋军队不战即溃。1126年初,金兵从容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都城,东京告急。宋徽宗闻讯,慌忙把帝位传给了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在大军压境、东京告急的情况下,宋钦宗不得不顺从民心,任命抗战派首领李纲为亲征行营使,主持东京防务。李纲任职后,积极部署防务。北宋军队多次击退金兵对东京的进攻。这时北宋各地援兵纷纷而至。由于北宋军民的`英勇奋战,金兵受到很大损失。他们担心后路被宋军切断,所以匆匆撤兵。北宋军民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

东京解围后,宋徽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东京。徽、钦二帝认为天下又太平了,又可以过文恬武嬉的日子了。他们遣散援军,又把李纲赶出朝廷。不久,金兵再度南下,攻陷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人,北宋灭亡。这一变故发生在宋饮宗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三、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做了皇帝,重建宋政权。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赵构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由于宋高宗以前的宋朝定都在北方的开封,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北宋;宋高宗以后的宋朝定都在南方的杭州,历史上就称之为南宋。

2、南宋主战派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1128年秋,金兵南下,直指扬州。1129年2月,宋高宗逃到镇江,又直奔杭州。5月回到建康,派使臣向金求和。8月,金兵继续南下,宋高宗南逃,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入海,漂泊于温州、台州一带海面上。1132年,宋高宗等回到了临安。

在此期间,南宋抗金将领,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打了几个胜仗,稳住了局势。其中著名的事迹,就是韩世忠大战黄天荡和岳飞收复建康。

韩世忠,陕西绥德人,南宋将领。1130年韩世忠驻守镇江,这时金军统帅兀术率军从江南北撤,韩世忠军在长江中游的金山、焦山一带,进行截击。两军发生大战,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亲自在金山擂鼓动助威,宋军士气大振。金军被韩世忠军逼堵在建康东北的黄天荡,宋军只有8000人,金军有10万人,相持48天,给金兵很大打击。后来金兵利用一条旧河道挖通了长江的水道,才逃回建康。

岳飞,河南汤阴人,南宋将领。1122年应募从军,以战功不断擢升。1130年4月,金军退到建康,岳家军正驻扎在建康附近。他主动向金军发动进攻。建康通判钱需率乡兵也从敌后杀出。两军夹击,金军大败,岳飞乘势收复建康。

3、岳家军和郾城大捷

岳飞的部队被人们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们作战勇敢,金军对他们十分害怕。金军中流行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40年,金军又一次大举南下,各路宋军英勇抗击。金军统帅兀术孤注一掷,率领金兵主力"拐子马"(精锐骑兵)猛扑郾城,欲与宋军决战。岳飞对此早有准备,亲率岳家军,在郾城迎击。战斗开始后,岳飞令步兵手持长刀,冲入敌阵,猛砍马腿。金军骑兵被杀的人仰马翻,大败而逃。宋军乘胜追击,直到朱仙镇,此处距东京开封只有45里。兀术败逃,金军折尽锐气。鉴于岳家军的强大力量。兀术不得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时金兵毫无斗志,想放弃开封,北渡黄河。岳飞满怀豪情地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政策,当抗金力量蓬勃发展时,宋统治者害怕它们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决意向金求和。宋高宗连下诏书,令前线的岳家军班师。岳飞在宋高宗的高压之下,只得令岳家军从前线撤回。他悲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的兵权。不久,秦桧又罗织罪状,以"谋反"罪名逮捕了岳飞。1142年1月28日,岳飞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被害,时年仅39岁。岳飞的死,引起人民的极大悲愤。"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主尺之童,皆怨秦桧"。人们在杭州西湖的棱霞岭南麓修建了岳王墓,以示对岳飞的尊敬和怀念。

5、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岳飞被害以后,宋高宗、秦桧加紧了求和活动。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时为高宗绍兴11年,史称"绍兴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划界、称臣、纳岁币三项。即:

(一)宋金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二)宋高宗向金称臣;

(三)宋每年给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为"岁币"。

宋金和议,说明南宋统治者正式承认了女真贵族在北部中国的统治,南宋统治者放弃了收复北方失地的计划,偏安东南。

宋金和议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都城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1、 女真人的生活

2、 女真的统一

3、 阿骨打称帝建金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 金灭辽

2、 金灭北宋

三、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

1、 南宋的建立

2、 南宋主战派的抗金斗争

3、 岳家军和郾城大捷

4、 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5、 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完颜阿骨打建金,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学习金的崛起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学习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在学习岳飞抗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和生成及教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完颜阿骨打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作为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征服先进地区后,只有学习先进地区的文化,才能维持统治并获得发展。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准备注意梳理知识。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岳飞字《还河山》,岳飞像、与岳飞坟前秦桧夫妻跪像。图中铁铸的跪像,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前,你能猜出他们是谁吗?为什么让他们跪在那里?他们就是当年以秦桧为首的陷害岳飞的罪人?岳飞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本节课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

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活动二预习导学

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

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

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备注

通过图片研究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查找、阅读能力。

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一:金是怎样建立的?(学生讨论回答)

1、出示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形势图。

2、出示女真猎人、女真骑士图,让学生分析女真怎么生活?

看图分析女真的生活

3、介绍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强调阿骨打的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

分析理解国号金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二:在《满江红》中“靖康耻”是指什么事件?“胡虏”又是指哪个民族哪个政权?

1、展示岳飞《满江红》。

2、1125年,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金军俘虏辽的最后一个皇帝,辽灭亡。

3、地图展示金灭北宋,讲解靖康之变。1127年,

金兵攻破开封(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三:南宋是怎样建立的?

1、地图展示南宋的建立

2、赵构,宋钦宗的弟弟,1127年“靖康之变”后即帝位,定都临安,庙号高宗,史称宋高宗。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四:岳飞抗金情况如何?

1、你知道岳飞事迹与岳母刺字的故事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到:“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2、岳家军与郾城大战有何关系,郾城大战情况如何?岳飞所率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岳飞率领这支队伍,收复了多处失地,又在郾城打败金军的精锐骑兵。

岳家军即使“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然英勇作战,金军哀叹:“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

3、岳飞和宋高宗、秦桧等人对金的态有何不同?思考为什么秦桧等人要阻止岳飞抗金。议一议历史上都是将军打了胜仗受到奖赏,打了败仗受到惩罚。为什么宋高宗、秦桧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将他杀害?担心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担心抗金胜利后,被俘的皇帝回来,自己帝位不保。受协投降派一心求和,而岳飞成为议和的障碍。

4、宋金形成对峙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宋金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宋金和议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3、客观上获得较长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恢复发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作业布置

1、预习《第9课》完成导学部分。

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8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

通过史料分析,培训学生史料分析研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有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6】

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

(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

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次,时序性原则。相比于高中的模块专题式教材,这类通史类教材时序性强,但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子目在编排上只选择了某个知识片段,使得历史知识零碎不完整,各知识之间跨度较大,新旧知识又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承接,甚至子目之间呈现因果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整合增加旧知识,加强知识的联系,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教学的承接。最后,学情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调整子目还是整合教材,都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调整。基础较好的班级更偏向于能启发他们思维的探究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而普通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更加在意,一些探究性的子目之间的设问过渡在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展开。

(二)分析重点难点,巧设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筋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对于教材子目的调整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而每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在分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阅读过《隋唐演义》等小说,对隋朝建立、统一,隋炀帝的暴政等方面内容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经过一学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较,以及史料研读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课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分析隋朝灭亡原因等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课标的指导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隋的统一、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定为科举制度。为了突破重难点,必须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第一,针对隋的统一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了《隋朝疆域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这幅历史地图说一说隋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地图直观的感受“统一”。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与文字相辅相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正确合理的利用地图,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

第二,针对科举取士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则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让学生从陈清泉、郑天禄的《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感受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性。紧接着,再通过两段选自沈为慧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和袁行霈的《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在与九品中正制对比的基础上畅谈科举制的进步性。几段文字材料的呈现能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文字材料时,除了要紧扣重难点之外,还要保证材料的正确性、真实性,抛却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

二、开发诗歌资源,实现文史价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些诗歌中,有很多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句。最典型的则是“诗圣”杜甫,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唐诗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也倡导以诗文证史。所以在隋朝的这段历史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运用了唐诗,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历史史实,领悟评价方法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造福千秋万代,但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当时隋朝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针对这一问题,我引用了唐朝两位持不同观点的诗人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和胡曾的《汴水》。让学生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探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运河的巨大作用,也对隋炀帝的暴政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两首古诗的运用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但同时,隋炀帝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诗人吴融的《隋堤》和罗隐的《炀帝陵》都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做了或偏颇、或客观的评价。从简短的几句诗歌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个性,最终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两首古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客观评价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思想教育,关注传统文化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探究,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我国古代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从中领会大运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同时对于他们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唐诗相比,历史课堂上的唐诗是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朗诵诗歌。在隋朝这段历史中适时的运用诗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诗歌的深刻内涵,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教案【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

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