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

时间: 奕玲 历史教案

作为初一历史老师,大家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4、课堂小结

5、作业:课后作业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五个版块组合盛唐时期艺术成就内容,分别以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来分类展现各个领域的代表杰作,再现盛唐时期的工艺、书法、绘画、建筑等取得的成绩,展现盛唐独到的艺术审美特色。欣欣向荣的盛唐文化不仅承载于艺术品更是将盛唐气象——政治、经济、文化特色显示于其中,而通过作品的欣赏不仅要理解跨时代的审美特点还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民族自豪感。本课所选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社会背景兼具艺术审美及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历史、唐诗的学习对于“唐朝”这个概念有了系统的概念化的构建,但这些基本停留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和一些诗歌文学等的赏析,对于其他艺术成就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的掌握通常以名词的概念组合知识,这些都是点的掌握;而且通过旅游、影视作品等才对于唐朝形象和一些唐朝文化风俗特色有了基本概念。就笼统地来说,各科的学习是“唐朝”这个形象的骨架,而不是更深入地理解一些艺术美和其内在含义。

教学思路:

唐朝是历史的一部分,与前后的发展分不开,以一种对比的眼光审美唐朝,尤其是盛唐艺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盛大的背景和成就。所以本课以人文历史发展为主轴,穿插艺术发展。如果单单把艺术从历史文化发展中分块出来讲是不全面的,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发展缘由,艺术承载于历史的缘由,以及今后发展的区别,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完整的,单独讲艺术品的成就是单薄的,所以这将是一堂人文历史化的美术欣赏评述课。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将基本了解盛唐时期的各种文化艺术成就和当时的审美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并初步了解盛唐文化艺术特色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色。

难点:如何理解唐文化的盛大气象及丰富内涵。

教学流程:

导入:

1、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喜欢在自己的国号前加“大”,觉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强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是有哪几个朝代能称得上呢?大宋?大明?大清?我觉得都不是,他们虽然也是曾经比较强盛的朝代,但是仍旧称不上“大”,

我觉得“大”是一种胸怀,一种容纳百川的胸怀,一种气质。

2、大家印象中的各个朝代中的美人是怎么样的,现在的审美标准呢?宋朝以后几乎就是纤瘦弱不禁风,你要是说她很丰满,大概就是一种侮辱了,那唐朝的女人呢,要是放到宋代,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但是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呢?大家有没想过为什么她们那么胖却是那么自信呢?

3、盛唐的时间在安史之乱前,之后便是中唐,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盛唐和它的艺术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使得同学们思考,并在本节课中去探究艺术成就之后的历史原因。

深入学习:

1、唐朝的开国历史、疆域、盛唐长安的繁荣状况;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通过描述,大致了解盛唐时期长安的状况以及今后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原因。

2、李世民的政策,个人对唐朝的影响;《步辇图》。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结合历史了解统治者对一个时代发展的影响和对唐朝气象的理解。

3、书法艺术、昭陵六骏的雕塑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师讲解分析,了解盛唐时期的书法的艺术成就和对今后朝代的影响;通过浮雕昭陵六骏了解唐朝的审美和审美缘由、背景。

4、提取马的形象,联系《虢国夫人游春图》,对盛唐的丰满美学做讲解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一步步深入了解盛唐的审美文化和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才能充分理解盛唐的意义。

5、联系女性的丰满美学,过渡到唐三彩中人物俑像,进一步分析盛唐气势的展现和盛唐的整个社会大坏境。

设计意图:层层的分析理解,学生能够较清晰地对盛唐气象产生自主性的理解。

6、由唐三彩的自由随性对比手工艺品精巧,展现盛唐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更清晰地认识,从多方面展现盛唐文化,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盛唐”何谓“盛”的含义,与印象中的工艺品作对比。

小结:

对盛唐的各方面做一个总的概述,梳理各个知识点,加固对盛唐形象的认识。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4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 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 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盛唐气象

一、“开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则天的发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2.表现: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唐三彩)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二、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优点:1.《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把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计问题,突出了盛唐的农业情景。如其中选择在农田劳作的农民这个画面的小组,他们有两个人扮成牛,嘴里还哞哞的叫,当问扮演成农民这个同学问题时,他还操着非普通话再讲,引起了同学们一阵大笑,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其它小组也纷纷要上台表演。我在这节课中一共设计了的三个活动,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2.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在《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我第一次设计时就让学生去报道唐朝的农业情况,第二次设计时的问题是你打算通过什么来展现盛唐的农业情况,这两个设计总是感觉不满意,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忆昔这首诗设计了四个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操作,又突出农业繁荣的表现。

3.使用实物,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筒车和唐三彩。找学生现场演示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去看唐三彩的色彩,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及时的总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被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完全调动起来,但热闹之后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

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把原因中的两点写出来,表现中的四个方面写出来,其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里面的表现也要写出来,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不足: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处理好3个活动时间安排,更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5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6

第3课 盛唐气象

课 题

第3课 盛唐气象 授课时间 :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情况,了解唐代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

能 力 目 标 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 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难点 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合作研讨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自主学习,初感新知

阅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导学。

师生合作,探究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

曲辕犁、筒车,蜀锦、唐三彩、瓷器,长安城、开元通宝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小组合作)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 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多媒 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步辇图》、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

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1.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3.(多媒体出示材料,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 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 两族的友好关系。

4.读课文材料,回答问题。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 钟禾黍。……城头山 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据统计,唐代少数民族宰相即有二十四人,分别来自十五个民族。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以至《唐书》专立《诸夷番将传》”——《中国国 民性演变历程》

“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①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 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 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此外,

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过渡:唐朝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对外交流广泛,国力强盛。这样的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貌呢?

1. 图片展示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下棋等活动

点评: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教育)。

2. 敦煌文书“放妻文书”

唐代人对婚姻的态度比较开放。

3. 唐代家具、食品(唐周昉《宫乐图》——画中餐桌踢打浑厚, 装饰华丽。贵妇们座下是月牙凳,凳 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

衣 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唐代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社会风气的开发与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 多彩 的文学艺术

1.分组合作,完成表格

诗人或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李白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碑》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 放

2.展示学生表格,评价。

3.PPT展示诗歌、书法、绘画作品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本课学习了《盛唐气象》,这个盛唐的“盛”体 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有新的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唐气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统治者注重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可能会有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但唐朝的社会风尚磅礴大气,有海纳百川之势,无论是外国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及生活习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使唐朝社会能够吸 纳外来文化。

这也告诉我们,开放的心态和勇于接纳外来新鲜事物的胸怀,对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备 注

教学反思: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4、 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2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