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 彭永 地理教案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3

课题: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 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地 球(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 [结合经纬仪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 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 、固定架 、球体 、地轴 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_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 向东 绕地轴 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 和北极 。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 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 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 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 ,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 、中纬 和高纬 三部分。其中0°~30° 为低纬度;30° ~60° 为中纬度;60° ~90° 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 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 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 复习

小结



1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