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时间: 张洪2 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供大家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史书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

《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解文意

1、播放录音朗读,注音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孙)

3、指名朗读后分组合作探究翻译。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要求:参照注解,动口动脑,疏通文意,翻译指定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

4、文言知识检测(抢答方式)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2、敢以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3、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

4、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5、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兼词)

6、既东封郑(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7、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

3、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4、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

5、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

6、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给、提供

4无能为也已。已:矣

5、何厌之有。厌:餍,满足

6、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析情节

1、指名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四、赏形象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何等的勇气!

2. 自主思考: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五、探艺术

1、指名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语气。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讨论: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奉承示弱,郑知亡,抬高你

顺势陈弊,若郑亡,削弱你

以利相诱,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拨,揭痛处,离间你

顺势推测,若郑亡,威胁你

陈述利害,君图之,服了你!

仅仅用了125个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不仅退却了秦军的千军万马,还与秦军结成同盟关系,让秦军帮着戍守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杀手锏!更是烛之武的智慧,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后人云:大兵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杨华当

3、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

六、联现实

如何说服生物老师杨老师不在语文作文课上考试生物呢?请试着用烛之武的办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师:为人好、水平高;能力强、身体壮;

我:长得黑、个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顺势陈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课考生物,会占用课时讲卷子,语文老师也得给我们补回课来,课程就会很紧张,马上又期中考试了,不仅讲不完,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复习了,我们会在背后议论你!对你的光辉形象有损!

(3)以利相诱,有益你——

听说你爱吃……如果不考,我们全班同学一人给您……

(4)以史挑拨,离间你——

你不记得曾经占用了语文早读五分钟,语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背后对着我们的面不少骂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鸡肠呀!那话也太难听了!您要听吗?

(5)顺势推测,威胁你——

如果这次你再占用人家两节作文课,语文老师估计还是打不过您,但依他那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还要全校瞎嚷嚷!说的话肯定难听!

(6)陈述利害,改变你——

不考对您好,考对您不好,您考虑考虑吧!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