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

时间: 新华 教案模板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五、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它是什么?蝉。

出示古诗《蝉》。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3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4

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

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7)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

(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设计意图:设计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1、作者写爱桂花,喜爱它的什么?

2、作者写摇桂花过程中,主要介绍了什么?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又是通过哪几件事体现思桂花的?

生答,师总结

板书: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如雨飘下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

充满欢乐

思桂花——杭州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

又现故乡桂花情

深埋心中

五、作业布置。

1、听写本课生字。

2、收集有关“乡愁”的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兴趣。】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语文教案设计五年级篇6

中国有句古话说“稚子弄冰,无害当然”,这里的“稚子弄冰”,指的是儿童在玩冰时的快乐和纯真。这句古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的快乐和纯真,无论他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视,应该培养和保护。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稚子弄冰,是我们面对不同课程需要,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不同学生背景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应做到贴身教学,多倾听学生的需求,多听取学习者的反馈,以获取关于学生的更多的信息,从而准备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懂得如何尊重别人,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以保护学生不受其他威胁。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等用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受外界惯性影响,增强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多媒体、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把空间变成一个更具集体荣誉感和精神活力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习得到更高的效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稚子弄冰的理念,不仅触及人们对快乐的追求,更是触及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注重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发展潜力。

5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