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情景导入】

1.计算。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

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板书:

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每排22个鸡蛋,共13排)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笔算乘法(不进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3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4

《统计》

知识要点: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如书P45第2题。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书P39。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如:书45页第4题。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7.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5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93+2350-30+24

183-4(440-280)30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__(2)320-154+40

=48+20__=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二、课堂练习

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7

一、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都要把(    )数位对齐,从(   )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就要向(   )一位进(   )。

3、460+350 > 700+(    )  

17+38 < 20+(    )

4、估算504-98的结果是(   ),计算结果是(   )。

5、两个加数的和是768,其中一个加数是339,另一个加数是(       )。

6、某小学有女生458人,比男生少75人,男生有(       )人,一共有(       )人。

7、比720多290的数是(    ),170比(   )少350。

8、按规律填空。

①320、380 、 (    )、 (    )、 (    )

②900、(    )、800 、750 、 (    )、 (    )

9、把下列算式按从小到大排列。

700-220  361+180   7800-260  170+290

二、判断题。(在括号里打上“√”或“×”)

1、在加法计算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2、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的差是10。                   (     )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一定是三位数。         (      )

4、一个三位数减一个两位数,一定得到一个两位数。                   (       )

5、的四位数加1得到的五位数。(       )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教案篇8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

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5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