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优秀的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教材第30页至32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初步学会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探究,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的热情,体会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

3、科学知识: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能连接稍复杂的电路。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小灯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

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1、试一试。

用给定的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观察是怎样连接的。

2、画一画。

用图表示出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3、换一换。

提问:如果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又会怎样呢?

(1)把小灯泡换成小喇叭,会怎样?

(2)把小灯泡换成小电机,会怎样?

4、问一问。

(1)在连接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样连接才会使小灯泡亮起来?

5、做一做。

(1)小灯泡亮时,怎样才能让它熄灭?

(2)小灯泡熄灭时,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

(3)有更方便的办法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请大家分组合作连一连。

6、说一说。

(1)这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知道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吗?

三、合作参与,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分组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并使红绿灯按指令工作。

(1)红灯亮。

(2)绿灯亮。

(3)红灯、绿灯都熄灭。

四、回顾亲历,自主小结

1、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知识?

2、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主要研究四个主题,那就是: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2、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三、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强调构造“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发展空间”。

其次,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上,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突出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方法指导;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第三,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改进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跨越“政治是传授知识”的这一狭隘的认识,而应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本,把政治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落实过程;认真组织政治活动,通过科学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政治知识;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政治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

三、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7、及时进行阶段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四、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第1—2周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3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4周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第5周第四课、了解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

第6周期中检测前的复习

第7—8期中复习考试

第9——11周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2—13周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第14—15周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第16—18周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19周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20周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

第21周———期末检测复习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TherearelotsofbicyclesinChina.

(2)Thereisafamousriver.

教材分析:

这一模块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生怎样谈论一个地方,例如一个景点,一个城市等等。学会用数字表达长度和人口数量等。

教学重点:

(1)TherearelotsofbicyclesinChina.

(2)Thereisafamousriver.

教学难点:

用“Thereis/Thereare”介绍事物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模块较熟悉,经过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卡片、图片的提示来进行口笔头操练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身

随音乐传递物品,音乐停该同学用therebe句型说句子

二、导入

让学生先观察图片,猜猜都是中国的什么地

三、课文教学

1、播放录音,让学生给所听到的录音图片排序。

2、接着让学生跟读

3、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4、现在可以变换练习方式。请学生两人一组、向对方介绍六张明信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如果有必要,可以再放一遍录音,请学生逐句跟读,并试着抓住每张明信片最主要的特征、然后再向同伴讲述。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更多描述,或是把自己对该事物的了解添加到描述中去。

5、重音的学习:请学生听SBunit2活动3的录音,之后让学生试着跟读一遍。要求他们注意重读的地方。请学生把书翻到SBunit2活动3,仔细看书上的句子以及每句话中用黑体标出的地方,比较一下自己刚才跟读时重读的位置与书上的标注是否一致。老师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认真体会。

四、应用

现在学生衣服上的.图案很丰富。教师可让一个学生站在黑板前,让其他学生用“There胡屯镇联合校集备活页。

五、学习歌曲

完成SBunit2活动4,请学生欣赏并学习一首歌曲。放录音前,请学生们先试着通过文字和图片猜测歌曲的内容。

播放录音,请学生积极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如果他们感到学习歌词有困难,老师可以先把领读带中歌曲前慢速朗读的歌词放一遍给学生听。

六、课后作业

挑选一张风景的明信片,用英文进行简单的描写和介绍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5

(一)活动背景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给全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疫情当前,举国同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行各业的人挺身而出,众志成城,筑起了抗疫的钢铁长城。他们用牺牲自我的精神,负重前行,书写大爱诗篇,谱写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英雄用生命守护生命。作为幼儿,我们应该学习英雄的精神,努力学习知                                                                                                                                                                                                                                                                                                                                                                                                                                                                                                                                                                                                                                                                                                                                                                                                                                                                                                                                                                                                                                                                                                                                                                                                                                                                                                                                                                                                                                                                                                                                                                                                                                                                                                                                                                                                                                                                                                                                                                                                                                                                                                                                                                                                                                                                                     识,不断增强本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二)活动对象

小班

(三)活动目标

1.通过音频、视频、图片让同学们认识何为英雄。

2.激发学生向英雄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悟懂英雄精神。

3.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四)活动过程

1.激情导入,点明主题

师:孩子们,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经历了一个超长版的宅家假期,经历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居家网课。特殊时期,特殊学习,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特殊班会课,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英雄,向您看齐》。

2.认识英雄

(1)释义英雄

师:春天已至,希望在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我们即将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面对疫情,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团结一致,各省之间展现出非凡的团结行动力。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____全球多点暴发并扩散蔓延,意大利彻底炸开,疫情彻底失控。世卫组织专家说:“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标准。各国应借鉴中国疫情防控经验。”

师:在他们身上,我理解了什么是英雄?英雄具有哪些精神品质?(播放抗击疫情·有声特辑《英雄》)

师:英雄是爱祖国、勇敢、有责任、有担当、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2)话英雄

(出示图片:钟南山、李兰娟、王春天、汪勇……)

师: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有无数的战士奔赴抗疫前线,无数的医务人员,主动请缨,昼夜奋战在疫情的最前线。是他们这些逆行者的苦苦坚守,换来我们大多数人的岁月静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3)寻英雄

师:孩子们,在我们身边也有默默奉献的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出示图片:交警、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教师……)

师:他们平凡普通,却有着不平凡的担当;他们默默无闻,却有着一心为民的情怀;他们无私奉献,凝聚起众志成城的战“疫”力量。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英雄榜样践行方向

师:孩子们,在这次抗疫战争中,英雄用生命守护生命!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奉献精神,看到了爱国情怀,更看到了中国力量。亲爱的孩子们,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希望在你们身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拓展

师:孩子们,祖国守护了我们,我们要报效祖国!希望你们向英雄学习,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学习中、生活中,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今天的微班会到此结束。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6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V,求I解根据得(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例2】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484.求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来表示,绿灯用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__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特点。

2、通过诵读,领会文章大意。

3、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

4、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的确,《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传诵,那么(陆游在《书愤》)中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yùnchóuwéiwò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正音,范读。

殂cú陟zhì猥wěi诹zōu夙sù遗wèi否pǐ裨bì咎jiù

3、学生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通假字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四、分析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出师表》这篇文章并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我们说,读文章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读清作者的思路,写文章的时候作者他自己有一定的思路,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了解他的思路,那么,我们看看,我们今天学习《出师表》这篇名篇,板书《出师表》,那么我们看看人们是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在上节课老师提到了陆游在《书愤》中有一句是评价它的,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句?提问后板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文,那么,我们看看他的思路,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9),那么作者首先写什么?大家看看课本。板书:(分析形势,提出建议),1~~5:;接着写什么?(自述经历)6~~7:;再写什么呢?(各方职责)8;最后写到什么?(结束语,表心情)9

所以,《出师表》它的整个内容主要是这样,以出师为中心,首先:在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其次,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和效忠心愿;接着重述前议,要各司其职;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那么,请同学们看看黑板,(画线),大家发现没有,它有一个怎样的特点?所以整篇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这样的,他出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什么?(北伐)

那么。我们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们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吸取他的智慧,那么我们想想,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吸取诸葛亮哪些智慧呢?下面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分析:

2,第1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诸葛亮北伐,以图中原,实现兴汉大业,为何要在临走前向君王刘禅奏章呢?(因为刘禅懦弱无能)鉴于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因此,诸葛亮向刘禅奏章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进行奏章的。

(!)全班朗读,思考:

A、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又是什么?

B、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C、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D、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提问,教师归结)

A、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板书),

教师:那么蜀国是不是没有利的条件呢?不是,那么,有利条件是

B、明确:“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教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完先帝之业。那么,面对客观条件(不利条件)与主观条件(有利条件),作为蜀汉的国君应当实行怎样的政策呢?由此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E、C、明确:“开张圣听”即要广泛听取意见政策,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此意是(广开言路),诸葛亮提这一意见其目的是:诚宜“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假如不广开言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教师:“开张圣听“自然是主要的政策,那么诸葛亮还向刘禅提出怎样的建议?大家看2自然段

(2)全班齐读并思考:

A、作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明确:“严明赏罚”,作为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如有所偏私,则会造成“内外异法”,即宫中府中法令不一;因此作者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如有作奸犯科以及尽忠立功者,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执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强调依法办事,由此才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教师:作者向刘禅提出的&39;第三条意见是什么?(亲贤远佞)大家读3~~5自然段。

作者在出师前在内政上(宫中)作了怎样的安排?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想到的是(宫中之事),向后主刘禅举荐了贤才,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而作者还特别强调这些贤才都是谁简拔的?(先帝)板书:(先帝简拔之臣),由此提出具体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样就能够得到怎样的好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教师:那么作者除了在内政上作了安排外,还在什么上作了安排?(军政上)板书:(营中之事)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作者在军政上举荐了谁?(向宠),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从前试用此人,先帝是如何评价的呢?(先帝称之曰能),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教师:这两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都是为下文说“亲贤臣”张本。且看第五段:

教师:1、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教师: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亲贤远佞的利与弊。

教师:先帝在世时痛恨叹息谁?(桓,灵二帝昏庸误国)由此使后主引以为戒,促使后主要亲贤远佞。

教师:诸葛亮在宫中之事中举荐了郭攸之、费讳、董允,他还向刘禅补荐了哪些贤才?(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说明“亲贤臣”才能是国家兴旺发达。

小结: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在表达方式上是运用寓情于议,,具体地说,在议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分析第二部分:

1、全班齐读6~~7自然段

逐句分析第六段:

A、叙述本志: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B、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

先帝: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C、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教师:本段。。。。。。。。(见教师用书P558)

逐句分析第七段:

A、叙托孤之事

B、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C、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D、补笔

小结:第二部分表达方式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名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的心愿。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9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0

一.步骤

1、审题:审清作文体裁(类型)时态、人称等细节;

2、列提纲(文章结构框架):分几段,以及每段大体内容;

3、写作:在提纲的基础上补充要点;

4、复查:看查拼写、语法、标点等问题,靠语感检查语句是否通顺、连贯等;

5、誊抄:不允许做任何的更改。

1.动笔之前,认真审题

《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书面表达要切中题意。怎样才能切中题意?就是要认真审题,看到考题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个框架或画面,确定短文的中心思想,不要匆匆下笔,看懂题意,根据图画、图表、提纲或短文提供的资料和信息来审题。审题要审格式、体裁、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主体时态、活动时间、地点等。

2.围绕中心,拟定提纲

要点是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防止写作过程中遗漏要点,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把情景中给出的各个要点逐条列出。根据短文的中心思想考虑如何开头、展开和结尾,设想几个承上启下的连词,将主要句型、关键词语草草记下,形成提纲,写时切忌结构分散,废话连篇,严重跑题。书面表达,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要弄清考题的要求是写人、叙事、介绍、评论、图表、书信、日记、通知、便条还是看图作文或改写缩写。如果是日记,要写清年、月、日和天气情况;如果是书信,则要注意书信的格式,注意短文字数不要低于或超过规定的字数太多。

3.中考作文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同学们出错在所难免。

因此,改错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中考作文评卷是根据要点、语言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来给分,根据错误多少来扣分。因此,中考时花几分钟时间用来检查错误显得尤为重要。检查错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格式是否有错。(2)拼写有无错误。(3)语言是否用错。(4)时态、语态错误。(5)标点错误。

(6)人称是否用错。

二.作文一般框架:文章分3段:

(1)综述:概括性强,最多2句话引入主题;

(2)正文——主要内容:层次性强,一定要有过渡型连接词。最多展开3个方面,每个方面最多2句话;

(3)结尾:紧扣主题,2句话内结束,尽量升华。

三.技巧

上下文要连贯。上下文的连贯性也是评分的一条原则,因此同学们应把写好的句子,根据故事情节,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时间或空间),使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等过渡词进行加工整理,使文章连贯、自然、流畅。

2.不会表达时

(1)迂回而行:当汉语词义不会用英语表达时,可以想一个与这个汉语词义相似的几种词义。扩展思路,然后从英语中找出一个与其词义相近的代替。这样可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小词大用:汉语中有些语意看来很复杂很文雅,但在英语中可用一些常用词表达。下面这些词可能在你的书面表达中很有用:take,have,get,make,come,go,do,see,show,happy,nice,kind,help等。

(3)借花献佛:有时书面表达中需要的单词或词组或许在试卷中的其他地方出现。因为刚刚做过题,记忆犹新,那么就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四.注意事项

1.时态一致

必须注意所用时态符合上下文。如果用过去时叙述一个故事,就要保证通篇都用过去时,不要在作文中间变成现在时。同样,如果是在谈论普遍问题、现状或日常习惯,就要用现在时,而不要用过去时

YesterdayIdidmytakesmethreehours.

Hisfatherthoughtheisgoodat

2.主语一致

应该保持全文人称一致,这样读者才能跟随一个逻辑思维顺序。否则读者会感到困惑。youmayfailtheexam,hecanstillbeusefultothe主谓一致/人称一致

确保语法正确。

Ihatetodoisdoinghomework.

Everypeoplestarttolearn

3.词序/语序

它能够帮助准确表达作者本意并并避免意义含糊不清。注意要让句子尽量保持英语的表达习惯。

alreadyhavehadlunch.

ShewithhermumtraveledtoItaly

InChina,heknewtherewerebig

4.避免词的重复。

inall,wehadawonderfultravelledacroSydney,Canberraandsawthebeautifulcoastoftouredallofhadagreatvisitwithwewillgoagainnextwinter.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1

教学目标:

1、懂得溺水相关知识,感悟生命的可贵。

2、培养学生养成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习惯,掌握溺水救护方法。

教学重点:溺水安全自救与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溺水安全自救方法指导。

教学准备:收集溺水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多媒体出示学生溺水死亡的照片。

2、播放学生溺水死亡的案例。(视频)

20_年6月22日云南省个旧市红旗小学5名上学的学生(均系男生)于22日分别于早上和中午外出玩耍未归家,家人找寻至晚上,在杨家田水库分别找到3名学生的衣服裤子和2名学生骑行的电动车,结果5名不慎溺水死亡。

师:同学们看了图片和新闻报道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父母给“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刻注意安全。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二、新课教学

(一)溺水原因

1、小组讨论溺水事件发生的原因,指名交流。

【多媒体】图片展示近六年全国0——14周岁儿童溺水死因构成图,(让学生明白)溺水在所有意外伤害死因中的比例在半数以上。图片展示20_年6月22日云南省个旧市红旗小学5名上学的学生(均系男生)于22日分别于早上和中午外出玩耍未归家,家人找寻至晚上,在杨家田水库分别找到3名学生的衣服裤子和2名学生骑行的电动车,结果5名不慎溺水死亡。

每年暑假,医院急诊科都会遇到大量因遭遇溺水意外事故求救的病例,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因现场急救措施不得力而错失抢救时机,令人痛心。

2、根据学生交流,老师小结,得出溺水原因。【出示多媒体】

(1)可能是在河道、水渠、池塘、水井、水池、水库中嬉水落水引起的;

(2)意外掉入水中,开放性水域无明显警告标志和隔离栏;

(3)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4)在水中突感到胸闷、手脚抽筋等。

师:因此多学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给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多一份保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专家对溺水救助的指导。

(二)致死原因

【出示多媒体】据医学专家解释,溺水致死原因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

(三)如何自救

师:溺水导致死亡的进展迅速,全程不超过5—6分钟。因而发生溺水后,争分夺秒地做好现场抢救对挽回溺水者的生命极为重要。同学们说说溺水事故发生后该我们如何自救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思考后回答:

【出示多媒体】(1)对于手脚抽筋者,则可将手握拳头,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脚抽筋时可轻度跳动或甩腿,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让大人来营救,同时拨打110。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参加抢险营救等危险性活动。

(3)若是溺水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要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约做14—20次,开始时可稍慢,以后可适当加快。[模拟现场就护示意照片]学生演示救护方法。

三、总结

1、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每一天。希望这堂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同学们珍爱生命,感受生命价值,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及其他安全防范原则,祝大家天天安全。

2、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安全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安全课,为己好;

听爸妈,听老师,不随意,不疏忽;

讲安全,守规则,危险处,不要去;

防事故,除隐患,讲和谐,保平安;

懂礼貌,爱学习,幸福家,你我他;

校园树,安全花,结硕果,献大家。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2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学生能够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感受自然的神奇,逐步学会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掌握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南、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亚美利哥的脚步来去了解一下美洲的自然环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南北各异的地形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南美洲地形图”,给学生3分钟熟悉,并尽可能多地识记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活动】

1.6人为一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卡片,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别上台将卡片贴在南、北美洲地形图中的相应位置,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协助进行提醒。

2.用棕色彩笔表示山地、黄色彩笔表示高原、绿色彩笔表示平原,小组合作绘制北美洲地形简图和南美洲地形简图。

3.小组讨论: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分布格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进行讨论后,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总结】北美洲地形分布可以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整体而言平均海拔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南美洲的西部同样也是高大的山系——安第斯山脉,在安第斯山脉以东,主要是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二、南北各异的气候

教师展示“美洲1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7月份气温平均分布”“美洲年降水量分布”,提问:

1.美洲1月份气温从北往南有何变化规律?7月份呢?

2.南、北美洲气温分布有什么差异?

3.南、北美洲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何?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美洲气候类型分布”,提问:

1.北美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其中又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比较,北美洲缺少哪两种气候类型?

2.南美洲分布最广的是哪两种气候类型?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总结南、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师生总结】北美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热带气候的分布范围相对狭小;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三、探究地形与气候的联系

【提问】

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

2.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能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3.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总结】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气候类型都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因为大陆西部从北向南纵列分布了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对气候的分布产生了影响,导致山脉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差异较大;北美洲中部由于是平坦广阔的中央大平原,加上山脉多南北走向,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可以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甚至抵达墨西哥湾沿岸。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作业:收集美洲自然环境之最,并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简述老孙头的形象。

二、研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研读一下,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谁?他的思想品质如何?

郭全海。

分马前,他抓住时机教育群众,“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啊”,分马时,他虽然在最前分马,却“随随便便”牵一头;当老孙头马跑了,他立即“翻身骑上”自己的骡马去追,累得“人马都气喘吁吁”。当他发现老王太太不中意自己的马时,他就主动提出跟老王太太换马,并又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启发大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跟老王太太换马。当老王太太换走了老田太太的马,郭全海又做老田太太思想工作,决定“开春马驹归你”,使矛盾圆满解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郭全海是一个忠于党,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2.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分马换马的.描写,反映了翻身农民分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先进农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3.体会本文写人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元茂屯参加分马的有三百来户人家,作者只写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4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足球的基本技术,知道足球比赛的简单规则,了解和掌握一些足球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拓展足球运动的价值。通过练习、游戏和比赛以及专项素质练习,增强学生力量、速度、耐力与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足球实践能力。

本单元共设置5次课,1、熟悉球性练习、学习脚内侧传接球技术;2、复习脚内侧传接球;3、脚内侧运球、正脚背运球;4、正脚背踢球;5、组合练习、教学比赛

教材分析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名,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锻炼价值。脚内侧传接球是足球技术中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学好这一技术不仅是个人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熟练的掌握和合理的传接球对控制比赛节奏、丰富战术变化都有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4名,男女各占一半。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但是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快,模仿能力强,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本着求实、探索、创新的思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的“学”是主体。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认识目标:了解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结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学生初步掌握脚内侧传接球技术,模仿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定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支撑脚的位置和踢球的部位

难点:支撑腿的弯曲、主动迎球、后撤时间的掌握

教法策略

教法:无球模仿练习——有球练习(单人、双人、多人)——竞赛、游戏练习

1)、老师示范,学生先无球模仿动作,领会动作要领。

2)、对墙传球。

3)、原地传球,两人一组,一人踩球,一人上一步传球模仿练习。

4)、两人一组相距5米,互相传球练习。

5)、距墙5米,在墙上0.5米高处画一横线,要求传出的球击在横线以下。

6)、足球高尔夫游戏。

7)、三人三角传球。三人站成三角形,彼此相距5—7米,做接球后再传出和不经接球,直接传出。

8)、四人站成正方形,边长5——7米,使用脚内侧传球法传球

教学过程

(1)课前身体活动、游戏导入明确目标阶段:大约7分钟

体育委员整队,师生亲切问好、宣布上课内容,用精炼的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情绪高涨

游戏“抢传球”:6人一组,一人中间抢,其余5人传球

(2)诱导准备活动阶段:大约4分钟

学生按教师提示的传球方法与要求,两人一球自主分组练习。教师进行“脚内侧传球”的技术诱导,引导学生模仿学练,教师再诱导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找出练习中传球技术较好的学生。

(3)自学自练、互帮互学和自由分组的学练阶段:大约10分钟

请传球比较好的4个同学示范脚内侧传球球,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动作要点:传固定球时一般支撑脚踏在球侧方10——15厘米远,脚尖对准出球方向,传球时,支撑腿的膝关节微屈,重心稍下降,摆动腿髋关节外展,使脚内侧对准球,以小腿膝关节为轴,积极前摆,脚腕保持紧张,脚跟前送,用脚内侧触球的后中部,将球传出。传出后,随球跟进。由这四名学生各自带领同学进行分组学习、教师轮流检查辅导。

(4)师生互动,提高技术阶段:大约5分钟

请学生讲要点做示范,教师纠正补充动作,从层次上强调动作的重点和主要环节,让学生们明确正确规范的动作技术及练习要求,教师提出学练要求,用竞赛评比看哪个小组学生传球技术好、传球准。

(5)竞赛法强化巩固提高阶段:大约8分钟

足球“打靶”比赛:分小组进行比赛。设置不同分值的标准物,击中瓶子,就得瓶子上标注的1、2、3分,每人三次机会,得分高者赢。

(6)课课练:带球快速跑30米2组7分钟

(6)整理放松舒缓身心阶段:大约2分钟

跟教师一起轻挑抖动大小腿放松

(7)评价阶段:大约2分钟

小结本课上课的优点与不足,宣布下节课内容、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

场地器材:足球22只,旧矿泉水瓶(装满水)12只

效果预计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预计绝大部分学能初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练习密度在40%左右,心率14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10次/分左右。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P7,P8。

2、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在教材中不可忽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备单元已学过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其回答,现在进一步用What’s that in English?及其回答,接着用这个句型介绍出本课中的大量词汇。通过词汇进而学习Is this /that your pencil?及其肯定、否定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复习并运用my, your, his, her, 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示代词this, that及这一句型为第三单元及以后学习一般疑问句打下基础。并且这一课时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明白英语的学习是在相互交流中有趣地进行,听、说、读、写、用就是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心理、方法和知识的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演示及情景教学法,使用句型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ruler, backpack, dictionary等,并且学会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回答,在问答中会熟练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即:Is 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⑵能力目标:

a: 通过情景对话、游戏及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场景就学习用品询问物主,并正确运用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b: 通过听力及上下文来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听音辨词的基本功。

⑶情感目标:

a: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表演、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b: 结合物体学习单词和句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

c: 通过询问、辨认物主,倡导学生要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汇和句型:

a: 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 ruler, backpack, dictionary, that等。

b: 重点句型: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cil. / It’s an eraser.

Is 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难点:进一步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明确this/that 这两个指示代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开口、大胆表演,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及口语、听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情景演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锻炼口语、听力,又提倡合作与交流来共同运用新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这节课为了方便、实用起见,课前准备好26个字母的卡片及钢笔、铅笔、铅笔盒、卷笔刀、书、橡皮擦、尺子、词典、背包(挂在墙上)等物体,使学生觉得自然有趣。

1、复习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复习分作两项:

a: 姓名每个人都很熟悉,每个同学又都会说,所以首先通过问答姓名,让学生在复习中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首先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问:What’s your English name, please?

该同学回答:My name’s Gina.

转而问另一名同学:What’s her English name?

该同学回答:Her name is Gina.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出:His name is Tom.

接着把这些问答进行于教师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全体同学之间,这样每个同学都敢于开口,都有机会开口,而且能自然地运用my, your, his, her等词了。

b: 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26个字母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复习的第二项就是运用字母卡为新内容作准备,具体是:

举起一个字母卡放在胸前,问某同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A”.

接着用这个动作再问几个字母,然后手远远地举起一个字母卡,问:

What’s that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B”.

然后用举在胸前和举在远处这两个动作继续向个别、小组或全体同学问:“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学生们初步理解了“this”与“that”的区别了。问完之后,顺势向同学们提议为老师唱“ABC Song”,这样不单复习了旧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表达,使他们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2、学习新词:

举起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向同学们提问或自问自答:

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注意用“this”时,把物体举在胸前,用“that”时,物体举在远处或放在远处,背包体积大,干脆挂在墙上,那么用手指着背包使用“What’s that in English?”时,学生们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用这样的方法一直教授完重点词汇,并注意和不定冠词连用,边教边读 (a) pen, (a) pencil, (a) pencil case, (a) pencil sharpener, (a) book, (a) ruler, (an) eraser, (a) backpack, (a) dictionary。然后把这些单词投影出来,重点教读、练习。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7

教学意图

1、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新的同学关系,并创建新的集体(从被动的适应到主动的创建)。

2、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并明确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

课前准备

1、了解班里有无借读生或外地来生。

2、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制作名片,要求格式大致如下(一式多份):

头像

我的姓名:我的生日:

我的电话:

我的兴趣/特长:ETC.

备注:(可以是个人简介、一句座右铭、一幅画等)

3、8种颜色的纸片,每张纸片上的形状不同,有8种。

4、广告短片或电视、电影片段若干,如百威啤酒广告、电影《小鸡快跑》、《虫虫特工队》等有反映团结就是力量的片段。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安排:

第一框认识“你、我、他”

问题导入:

1、当新的座位表排好之后,你(对周围的同学)有何感受?如有外地借读生可请他/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面对这样的环境,你认为怎样才能消除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

活动:找朋友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8种不同颜色的纸片,请学生自己挑选最喜欢的一种颜色拿出一张。

步骤1:相同颜色的同学组成一组,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不能发出声音,可以用表情或动作来寻找组员。然后组内自我介绍并交换名片。

步骤2:同样的方式纸片形状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介绍并交换名片。

步骤3:回到原座,同样要求没有声音。

步骤4:自告奋勇向大家汇报交流的成果,比一比谁手中的名

片多。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手中同学的情况,但是下一个汇报的人不能重复前面介绍过的。

步骤5:任命主动汇报的学生为组长,课后布置任务。

课后任务:

1、小组长招募组员,要求男生、女生数量相当,尽量不相熟。

2、充分了解本组组员的情况尤其是优点、特长等,准备下节课介绍。

3、为自己小组设计一个标志和代号。

4、准备下节课小组间竞赛:智力、体力、才艺等。

第二框创建新集体

活动导入:每个小组长介绍自己组员情况,尽量说优点、特点等,要求简短概括,然后各组展示本组的标志和代号。

欣赏片段:《虫虫特工队》

普通工蚁富勒克带领一群跳蚤马戏团的二流演员战胜凶猛的蝗虫

《海底总动员》

小丑鱼马林如何救出心爱的儿子尼莫......

《小鸡快跑》、百威啤酒广告……

每组派代表讲感受集体的力量大P7填空作业1

活动:没“我”不行

每组派出刚才谈感受的同学做评委,如是偶数则其中一位同学作主持人;如是奇数则老师作主持人。

比赛分三阶段:第一段为“文曲星下凡”,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参赛,题目由老师提供,抢答形式,分值为2、4、8、12…递增形式,最后给出总分。第二段为“超人计划”,每组各派3名代表参加拔河比赛,抽签决定对手,胜者积10分,败者积3分。第三段为“明星荟萃”,每组各出一个才艺节目,由评委评分。在这个过程中由评委给各组的纪律、团结程度打分,最后上述四项得分相加,评出优胜小组。

优胜小组派代表谈感受,总结经验;失败小组派代表谈感受,找出原因。

结束语

可以放入个人成长袋中的有:

1、自制的名片和收集到的同学的名片,可以将自己的名片贴在成长袋封面;

2、本组组员的情况简介,可自己写,也可请本人写;

3、本组的标志和代号,可贴在成长袋的醒目处;

4、没“我”不行活动中本人的表现及本组的表现,简短写下来。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8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0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人口普查也是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和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和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和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和x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等。

7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