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优秀的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4、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认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2.运用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糖类的功能。

3.能够根据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能为合理膳食,提出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难点:糖类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提问:不吃早饭,容易得低血糖,怎么缓解低血糖呢?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追问激疑: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糖类究竟具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呢?

导入课题——《细胞中的糖类》。

(二)新课教学

1.糖类的元素组成

教师提问:糖类经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说一下糖类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吗?

(C、H、O)

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教师提问: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

(葡萄糖、蔗糖、淀粉。)

教师讲解:这些糖类有的是单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单糖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什么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哪些?

(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教师追问:葡萄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为什么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教师提问: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哪些?化学式如何书写?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有麦芽糖;C12H22O11)

教师补充:人和动物乳汁中有含量丰富的乳糖,也属于二糖。

教师提问: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有哪些种类?

((C6H10O5)n;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常见的多糖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还可组成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思考哪些单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动物特有的。

(动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二糖水解后的单糖种类是否一致。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层

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读图4.14)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作业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文化生活》一书,就是想让学生在基于对各种文化现象感受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最后一框内容通过生活中真实存在的&39;道德冲突为切入点,告诉我们当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事件,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4、教学手段:视频片段,PPT演示文稿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认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②明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能力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及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②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直面冲突

1、出示图片材料:“老翁摔倒在地,无人敢扶”

①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②你能否说说生活中其他那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冲突?

2、教师总结

思考并发表意见

讲授

新课

自主学习

1、出示“知识目标”

①知道:思想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②识记:解决“道德两难”的途径

③理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④运用:通过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目标——怎样改造主观世界;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2、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关注平时成绩薄弱或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

1、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

2、同伴互助:同桌互相交流自学所得。

角色体验

1、依次出示以下材料,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5

I学习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II学习重难点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III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__等植物激素。

2.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解。

3.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具有__等优点,在生长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

4、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A、茎尖B、根尖C、成熟的果实D、萌发的种子

5、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

6、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A、生长素类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多种激素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2)如图(一)为桃树,图(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释原因。

①桃树,龙爪槐。

②原因是。

(3)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水稻田,结果水稻正常生长,杂草死亡。这说明。

(4)松柏、杉树的树冠都明显呈宝塔形,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贮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绿色,应给蔬菜喷洒哪种植物激素,并解释使用这种激素的原因。

(6)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处理。

13、(1)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①A→B;B→A②在芽中生长素的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强,在较低浓度下,生长就被抑制,而单子叶植物水稻在这一浓度时却能正常(或促进)生长。

(4)这是一种顶端优势现象。越往下,离顶芽越远,侧芽积累的生长素就越少,发育形成的侧枝就越长。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细胞分裂素,因为它有防止叶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霉素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6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知识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三、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

(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作业:

练习册第二章第三节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板书设计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十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左传》的语言特点和叙述技巧;

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并正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

秦军氾(fàn)南夫(fú)晋,何厌之有无能为(wéi)也矣

若不阙(quē)秦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夜缒(zhuì)而出

杞(qǐ)子逢(páng)孙失其所与,不知(zhì)

2、学生自由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疏通字词句。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而,却。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

3.教师总结,引发学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敬辞。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以……为邑。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为边界。肆,延伸。济,渡过。

虚词:以,来。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说,同“悦”,喜悦。

一词多义:

夫:①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

(仅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下节课具体讨论)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在教师指导下,串讲课文。

实词: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词多义:

微①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细小:防微杜渐

之①到: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③代词:子犯请击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布置作业: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分组总结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三、问题探究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烛之武的语言,并思考: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板书总结:

当前:越国鄙远论——言地域政治

亡郑陪邻论——言利益分配

舍郑有益论——言两国邦交

过去:过河拆桥论——言历史纠葛

未来:晋国扩张论——言争霸现实(最关键)

2、晋军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烛之武形象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2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3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单调区间.

2、会求含有、的三角式的定义域.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研究函数就是要讨论一些性质,是函数,我们当然也要探讨它的一些属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基本的两条性质.

2、探索研究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研究一个函数常要研究它的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等.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两条最基本的性质定义域、值域.(板书课题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师:请同学看投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正弦、余弦曲线的图像.

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余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他们最值情况如何?

(4)他们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的解集如何?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都是即,称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3)取最大值、最小值情况:

正弦函数,当时,()函数值取最大值1,当时,()函数值取最小值-1.

余弦函数,当,()时,函数值取最大值1,当,()时,函数值取最小值-1.

(4)正负值区间:

()

(5)零点:()

()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2);(3).

解:(1),

(2)由()

又∵,∴

∴定义域为(),值域为.

(3)由(),又由

∴定义域为(),值域为.

指出:求值域应注意用到或有界性的&39;条件.

【例2】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时的集合:

(1),;(2),;

(3)(4).

解:(1)当,即()时,取得最大值

∴函数的最大值为2,取最大值时的集合为.

(2)当时,即()时,取得最大值.

∴函数的最大值为1,取最大值时的集合为.

(3)若,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时,∴时,即()时,函数取最大值,

∴时函数的最大值为,取最大值时的集合为.

(4)若,则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若,则,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取得最大值时的集合为;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取得最大值时的集合为,当时,函数无最大值.

指出:对于含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要对或的系数进行讨论.

思考:此例若改为求最小值,结果如何?

【例3】要使下列各式有意义应满足什么条件?

(1);(2).

解:(1)由,

∴当时,式子有意义.

(2)由,即

∴当时,式子有意义.

4.演练反馈(投影)

(1)函数,的简图是()

(2)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A.2,-2B.4,0C.2,0D.4,-4

(3)函数的最小值是()

A.B.-2C.D.

(4)如果与同时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应为()

A.B.C.D.或

(5)与都是增函数的区间是()

A.,B.,

C.,D.,

(6)函数的定义域________,值域________,时的集合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B3.A4.C5.D

6.;;

5.总结提炼

(1),的定义域均为.

(2)、的值域都是

(3)有界性:

(4)最大值或最小值都存在,且取得极值的集合为无限集.

(5)正负敬意及零点,从图上一目了然.

(6)单调区间也可以从图上看出.

(四)板书设计

1.定义域

2.值域

3.最值

4.正负区间

5.零点

例1

例2

例3

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题: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取最值时的集合

提示: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4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39;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危在旦夕(形势)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敢)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转危为安(结果)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及注释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5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实现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

教学过程设计:

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

点评:

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

问题1:

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学一、文字的演变

问题2:

看课本41页《二里头遗址陶器符号》,想一想:这些符号在古人生活中用什么作用?将来它们可能有怎样的发展?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古人记事除了要面对复杂的图形文字,还要掌握高难的刻写技术,聪明的古人,还会寻找哪些更好的记事载体和工具呢?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今天的气温高达25度,可是根据24节气的记载,很快就要迎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的“霜降”了。24节气与今天的生活有出入,原因何在?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6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增强了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本章分别在第三节、第七节中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内容,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

重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近代中国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就意味这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产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领导革命时会动摇妥协,无法完成革命任务,最终革命领导权会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重点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所受压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优点,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终会取代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并不生疏,但是,对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且,学生缺乏有关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形成时,较难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必然会形成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形成过程。从中国民族工业的最初投资者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势力尤其是同中国封建势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布以及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待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课内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

在教学中溜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7

第1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略)

二、检查预习

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六、布置预习: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学生讨论回答

2、明确:

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B、不仅如此,还着力描写她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疼爱乳儿,一往情深(作者也带着深情记叙)研读8小节

C、诗人对大堰河的歌颂,也是对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嫂嫂品德的歌颂,揭示她们的悲惨命运(12小节),

二、通过这一形象,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三、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四、与《词二首》比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1、《词二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间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现手法:前者,想象联想,借助神话来抒情;

后者,排比、对比、反复来抒发强烈情感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8

教案是教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的成果,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模板,供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19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教案怎么写模板高中篇2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重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难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1.完成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有,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为。

2.将酚酞滴入上述物质中,记录现象。

思考:酚酞呈现的颜色和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3.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其显色情况

4.可以检验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及有关现象:

5.讨论下列问题:

(1)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该溶液一定显酸性吗?

(3)如何用石蕊试纸检测CO2和HCl气体溶于水后的酸碱性?

(4)阅读教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5)阅读教材“自制酸碱指示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6)阅读教材“花的颜色”,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同的花为什么颜色不同?

②同一朵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三、点拨导学

酸性

中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76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