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1

一、指导思想

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这学期的八年级历史不仅教授基础知识,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优秀的教育资源网飞飞,课程园和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课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让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历史。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共分七个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个班组成、它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教材按照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复习》梳理了基本线索,总结了重要内容、书中设计了一些开放式练习和其他栏目,旨在启发思考,倡导不求解答的表达观点。

1、特点:政治性和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和重点;图文并茂,有趣;灵感与生动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历史,包括22节课和地方教科书的教学。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偏科,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常规教育

1、认真学习教材、教参、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教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吸收历史上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严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启发学生说话、练习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详细描述,线索清晰、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基本点,让学生掌握和巩固。

2、让学生了解经济、文化、政治方面,了解发展情况,溯源,丰富内容,接触当代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总结和综合课文知识,让学生系统掌握,教学生学习和记忆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维提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斐济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济、上课、碎片、朴)在道德教育方面:

1、开展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学习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的爱国事迹。

2、培养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中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工匠,他们都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3、开展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并与他人比较,为国家争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优秀、弥补不足的措施、优生培训措施:

1、与学生交谈,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斗志。

2、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3、从各方面收集数据,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分层教学对优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后辅导是用来组织学生进行辅导训练的。

5、与学生沟通好,及时给出信息反馈。

(五)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措施:

1、学生说话,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树立学习的信心。

2、充分了解贫困学生目前的学习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贫困学生改善目前的贫困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采用激励机制,肯定差生的每一次进步,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在优秀学生中树立榜样,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功感。

4、用尖子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实现“培优”、“补差”。

5、适当布置作业,定期检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3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习“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课后延伸: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育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4

课题

夏、商、西周的兴亡课标要求

概述夏商西周兴亡的史实;认识世袭制、分封制建立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重点1、夏朝的建立

2、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整体地了解历史。

1、培养学生通过史实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夏朝建立的壮举及社会的转型,文明的进步。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结合预习学案和教材,在老师引导下,培养学生归纳教材、落实基础的能力。建构充实的历史线索结构体系。

培养学生从诗歌、文献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习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乐学。

1、让学生感受夏商西周兴亡的历史

2、渲染情感,升华课堂

教学

环节

1、以神话传说图片导入新课。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叙述并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至此,原始社会结束,并拉开了奴隶社会的序幕。以时间轴形式向学生展示总体结构,由此引入主题。

(教师展示)

1、给学生6分钟左右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师生探究:

问题1:是谁破坏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朝的建立有何重大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2: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主题一的思考题: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是何社会?材料一过渡到材料二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问题3:夏朝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他们的实质是?如果一个河姆渡农耕居民和一个夏朝的人偷盗东西,会有怎样的处理办法?为什么?

问题4:说说夏桀的暴政表现及夏灭亡的原因。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5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

内阁和六部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习: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6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距今约年使用石器,过着生活,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感受新知:

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课本第6页—第8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彩陶、纺织、乐器(陶埙)

教师出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图片。

在出示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时,提出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讨论、思考)(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课本第8页—第9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000千年

2、地点: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等。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原始乐器象牙雕刻(中国最早)、使用天然漆(中国最早)

课本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教师出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图片。

在出示河姆渡人干栏式的房子时,提出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讨论、思考)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中考历史教案怎么写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族。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本课涉及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内容。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本课承上启下,讲述了元朝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明清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及其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都很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更加的容易掌握知识,本课的内容宽广、丰富。一些史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到,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接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掌握元朝的建立和元朝的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

3、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

能力。

2、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

统一的条件下和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实现的。以此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

2、通过学习。了解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体

现了高尚的气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1、行省制度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讲授法、探究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在宋朝时期,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在南宋时期,金与南宋议和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了哪些发展,在他妈相争的同时,哪个民族在默默的兴起。(蒙古族)这支民族建立起什么政权,(蒙古国)是的,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新课——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共同来了解这支民族。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早期的蒙古草原处于哪一种社会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对其评价吗?(引导

学生进行归纳)

⑴时间:12世纪

⑵社会局面:混乱不已

⑶史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杀伐”。

过渡:蒙古族的这种情况最后,最后由谁解决了。这个人是谁?

2、(出示人物图片)右图上的人物是?他属于哪一个民族?

⑴人物:铁木真

⑵民族:蒙古族

3、他的出现,使蒙古族的社会局面发生怎样的改变?成吉思汗又是为何被称

“一代天骄”的?

⑴社会局面:长期混战局面结束

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4、铁木真领着军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称为“成吉思汗”的?

⑴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

⑵尊称“成吉思汗”

过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没有

统一全国呢?(一起来看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过世后,相继灭了哪些朝代?

⑴西夏、金

2、(图片展示)西夏和金的灭亡,对于南宋而言,起到什么作用?

⑴形成了“包围之势”

3、1271年,谁建立了元朝,定都于?

⑴忽必烈

⑵定都:大都

4、(图片展示)忽必烈即位后,与哪一年起兵灭宋?结果如何?

⑴1276年起兵灭宋

⑵结果:全国统一

过渡:1276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那么,在灭宋时,南宋曾出现哪些抗元大将?

5、在抗元的将领中,谁最为有名?

⑴文天祥

6、文天祥在抗元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7、文天祥被俘后,曾在狱中写下哪一首后世流传的著名诗句?

⑴《过零丁洋》

⑵《诗句展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8、思考: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过渡:元朝统一全国后,元世祖是如何去管理这偌大的疆域?

9、元世祖为巩固统治,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⑴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政治

10、为加强管理,元世祖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农业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11、(材料一展示)问:材料一中,体现了元世祖什么思想?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思想: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

⑵表现: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过渡:为了加强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元世祖还采取哪一措施?(交通运输)

12、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元世祖下令开通了哪些交通路线?目的是?

⑴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

⑵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

13、(材料二展示)问:隋朝运河和元朝的运河,有哪些不同,元朝还开通了哪条运输路线,共同作用是?

⑴不同之处①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

5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