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1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2

一、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都要把(    )数位对齐,从(   )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就要向(   )一位进(   )。

3、460+350 > 700+(    )  

17+38 < 20+(    )

4、估算504-98的结果是(   ),计算结果是(   )。

5、两个加数的和是768,其中一个加数是339,另一个加数是(       )。

6、某小学有女生458人,比男生少75人,男生有(       )人,一共有(       )人。

7、比720多290的数是(    ),170比(   )少350。

8、按规律填空。

①320、380 、 (    )、 (    )、 (    )

②900、(    )、800 、750 、 (    )、 (    )

9、把下列算式按从小到大排列。

700-220  361+180   7800-260  170+290

二、判断题。(在括号里打上“√”或“×”)

1、在加法计算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2、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的差是10。                   (     )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一定是三位数。         (      )

4、一个三位数减一个两位数,一定得到一个两位数。                   (       )

5、的四位数加1得到的五位数。(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3

《统计》

知识要点: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如书P45第2题。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书P39。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如:书45页第4题。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7.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4

电子备课表

课题(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年级(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上/下册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与方法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计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

A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B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C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二、巩固新知

1.P67/1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说说错的理由(没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错的理由。正确的应该怎样写?

小结:只有在把这个整体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还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2.P67/2说说3/8、2/5、4/5分别表示什么?按所给分数涂色,在组内交流。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P67/3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2)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2/5进行纠错。

(3)学生汇报,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常见的回答是:

生1:有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就是9/21。

生2:把3个长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朵)学生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1.长方形的3/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等边三角形的1/3学生介绍方法。

3.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一张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 (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7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练习和活动中,挑选喜欢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