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时间: 张洪2 音乐教案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1

教学内容:

欣赏:“落水天”“雨中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第六(田间)”

歌曲:“水花花、泥巴巴”“水中”

创造:创编旋律

第一课“水花花、泥巴巴”

教学目的

1、用活泼、跳跃地情绪来学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体验雨中跑着勇敢的小娃娃。

3、欣赏我国民歌“落水天”,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唱准乐谱、欣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听音练习

1、老师先弹奏以出示的音,并认识音名。

2、老师完整的弹奏旋律乐句,学生仔细听辨并能准确填写音名。

3、把旋律完整的演唱。

三、学唱乐谱

1、学生先自己认识音名。并根据歌曲旋律音高来演唱乐谱。

2、老师把有难度的乐句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3、轻声跟琴来演唱歌曲乐谱

5、分组来演唱歌曲乐谱。

四、新授歌曲

1、导入: 从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二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弱。

5、按节奏朗读歌词

6、跟琴学唱歌曲

五、创编动作

1、观赏、体验“小脚丫”在雨中跑的动作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六、欣赏“落水天”

1、听赏“落水天”歌曲,并跟着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讨论:1):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

2):请你随着音乐做动作。

第二课“雨中”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雨中”,用肢体动作表现雨点欢快地落下、区别类似雨声的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欣赏“雨中曲”

3、创造:用“do、 re、 mi、 fa、 sol ”五个音旋律。

准备:塑料纸、听雨盒、手指游戏、

教学过程:

一、 热身运动:小雨滴

老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雨滴的游戏。(手指游戏)

二、感受雨声、欣赏“雨中曲”

1、 请你们听赏一首“雨中曲”,并请说出有几种雨声?

2、 你们为乐曲配上好听的大雨、小雨的声音,出示听雨盒和塑料纸。

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道具, 请演示大雨和小雨不同的不同声音。

三、学唱“雨中”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视唱歌谱。

3、轻声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要求学生能唱准歌曲的节奏,对一些歌词集中的地方要唱清楚每个字,不能含糊地带过。

四、 情景表演:下雨啦

1、我们用动作来感受雨中的情景,下大雨的时候雨点怎么跳的,到地面上怎么样的?请你们模仿动作。

2、雨慢慢得下得小了,怎么跳? 请大家边唱、边跳。

五、我的创造:按五音和同学合作一首“雨中曲”

六、小结

第三课 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的:

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宝贝呢?(生猜3—4个)

(1) 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 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

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不信,大家仔细听:

(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

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 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 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 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

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

(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

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 小结: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

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 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

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

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欣赏“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这首乐曲又是什么器乐演奏的?

五、总结下课

大家欣赏、表演的都很好!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模仿出各种声音,相信大家积极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2

教材:人音版第二册

教学设想:

“音的高低”是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通过“学一学”、“敲一敲”、“唱一唱”“跳一跳”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发挥自主学习,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变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的探究、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尝试、探究,通过多种方式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变化。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学一学

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汽车、轮船、敲大鼓、敲三角铁、鸟叫、牛叫等,请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出示图片,请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讨论一下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相互交流。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奇妙的声音,你能说说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模仿听。

高音低音

例:拍手——跺脚

雨声——雷声

猫叫——虎叫

马蹄声——象的脚步声

高跟鞋声——平底鞋声

老爷爷说话——小朋友说话

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

(从自然界的声音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使学生对音有了一个基本的高低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唱一唱

出示两只猫的图片,一只小猫,一只老猫。说说他们的叫声有什么不同的。

学读儿歌《两只猫》。

学唱歌曲《两只猫》。

附:歌词

有只老花猫,喵呜喵呜叫。

有只小花猫,喵呜喵呜叫。

喵呜喵呜叫,喵呜喵呜叫。

喵呜喵呜老鼠吓跑了,

喵呜喵呜老鼠吓跑了。

分组扮演两只猫表演动作、形象。

三、敲一敲

教师在桌子上放上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子里分别倒入不同容量的水(敲击时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音),准备一根筷子,告诉学生音乐可以在这七个杯子里找,今天我们来找音乐。

请个别学生用筷子敲击杯子,听一听音高不同的七个音。小组讨论:给这些音起名字。告诉学生七个音的唱名,在琴上弹一遍音阶,从低到高唱一唱。鼓励学生自己来创造音乐,用筷子按不同的顺序敲击杯子,变换不同的旋律。

评奖激励:比一比谁的创作最优美,评出小小作曲家。教师作记录,全体学生来唱一唱。

四、跳一跳

教师在琴的高、中、低三个音区弹奏儿歌《秋天来到了》,要求学生用不同位置的体态动作模仿树叶飘动,表示自己听到的是哪个音区的音乐。

1、集体听辨模仿

2、个别学生听辨模仿

3、随音乐“飘”出教室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3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二、新授课:

1、导言: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用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更是用那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变而成的彝族弹拨乐《快乐的啰嗦》。请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细心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景?

2、初听:

(鼓励学生欣赏乐曲后,根据感受发表自己见解: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好,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用如此炙热的音乐语言来倾吐心声的民族,有着怎样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同学们通过彝族人网查找关于彝族节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资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师播放《快乐的啰嗦》)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a.、节日:插花节、植树节、祭龙节、赏花节、火把节……(多媒体播放火把节盛况) b、民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学生复习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c、舞蹈:阿细跳月、打拽舞、烟盒舞。(舞蹈队学生演示基本舞步) d.乐器:巴乌、唢呐、月琴等30余种。(一学生用琵琶演奏《快乐的啰嗦》)

4、复听:

我们在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在来欣赏这首《快乐的啰嗦》,同时分辨一下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听的过程中用身体表现音乐。)

5、分段听:

a、教师出示主旋律,并请学生分辨其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 b、感受下一乐段,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变化。 c、感受三乐段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 d、用a.b的形式表现音乐。

6、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喜欢的乐段: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以及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后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师生再见:(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4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4.6 6 53 4 「46 53 4 - 「4.6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5

一、说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二、说学情

其次,一名优秀的老师,仅仅对教材有深刻的了解还是不够的,需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

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

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