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

时间: 沐钦 化学教案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都有哪些?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20世纪20年代,化学明显在中国进行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2】

内容简介:

要点、常见有机物的检验(官能团的检验)

常用的试剂及所检验的物质有:①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均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溴水:烯烃、炔烃、酚、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均可使溴水褪色(加成或氧化反应)。

③银氨溶液:凡含有—CHO的有机物如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④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常温下,多羟基的物质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都能溶解新制的Cu(OH)2得绛蓝色溶液,羧酸与Cu(OH)2发生中和反应得蓝色溶液。含—CHO的物质与新制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Cu2O沉淀生成。

⑤FeCl3溶液:与苯酚反应形成紫色溶液。

⑥水:利用有机物的水溶性大小及密度大小进行检验。

要点:物质的鉴别

鉴别方法:

1、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1)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然后再利用他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2)若均无外部明显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3)若以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3】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 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 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 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 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 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 )

A.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 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 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 CD )

A.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 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 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 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 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 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 B. 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 D. 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 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 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 ;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

6 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 非金属性:X>Y>Z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 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 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 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 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 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 D. 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 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4】

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cB=n/V(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08•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56mol/L B.5.23mol/L C.4.33mol/L 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 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二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 =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2008•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 = 100mL 3.6mol/L 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1)20.0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 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5】

硫与硫的化合物

考点1 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硫有 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常温为 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 等)。

2.化学性质

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Na+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Al+S (制取 的途径) Fe+S (黑色)

(2)与非金属的反应:S+O2 S+H2 H2S

(3)与化合物的反应S+6HNO3(浓)

S+2H2SO4(浓) S+NaOH

[特别提醒]: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③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由于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故实验室常用热Ca(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

[例1](1)将m g铁粉和n g硫粉均匀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红热,冷却后加入____Lb mol•L1的盐酸就不再产生气体。若把已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2)若把0.1 mol铁粉和1.6 g硫粉均匀混合后,铺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完全反应后,将残渣全部放入过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结果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明显少于2.24 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Fe+S FeS,FeS+2HCl FeCl2+H2S↑,得Fe~2HCl;又由Fe+2HCl FeCl2+H2↑,得Fe~2HCl,即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和消耗的盐酸的量与硫粉量无关,只由铁的量确定。

设加入b mol•L1盐酸的体积为V,则

×2=V×b mol•L1,得V= L或 mL

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22.4 L•mol1=0.4m L。

(2)n(S)= =0.05 mol<0.1 mol,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的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 L。

【答案】(1) 0.4m L

(2)与硫反应的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 L

【方法技巧】本题定量考查硫与铁化合及其生成的FeS与酸反应,通过分析,明确一定量的硫与铁的混合物反应后,加盐酸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只与铁粉有关,且与铁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利用此结论解题时需注意反应的条件和环境。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物理性质

相同点:常温下,都是 色气体,密度都 空气。

不同点:CO2 气味,SO2有 气味;CO2 毒,SO2 毒;C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气体),S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气体);SO2易液化。

2.化学性质

相同点:都是 氧化物。

①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酸 稳定,只能存在于溶液中CO2+H2O H2CO3;

SO2+H2O H2SO3。

②都能与碱反应,用量比不同,可以生成两种盐。

SO2、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沉淀,当SO2、CO2过量时又溶解。

Ca(OH)2+SO2 CaSO3+SO2+H2O

Ca(OH)2+CO2 CaCO3+CO2+H2O

不同点:

①SO2常表现 性:2SO2+O2 2SO3 CO2表现 性:CO2+C 2CO

SO2被高锰酸钾、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CO2不能。

②SO2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CO2不能。

③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不同:SO2形成 ,CO2引起 。

[特别提醒]:①能使品红溶液腿色的物质有:SO2 、Cl2、O3、H2O2、Na2O2、活性碳等。

②SO2使氯水、溴水、酸性KMnO4溶液腿色,不是由于其漂白性,而是因为其还原性。③干燥的SO2气体无漂白作用。④等物质的量SO2 和Cl2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不能使之腿色。原因是SO2 和Cl2发生反应生成了无漂白性的盐酸和硫酸。

[例2] 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 )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④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SO2、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如:HCl、HBr、SO2、CO2等);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Cl2、SO2,但Cl2有颜色,褪色后加热又显红色的只有SO2;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只有SO2气体符合。

【答案】C

【规律总结】 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SO2和CO2。通常可用以下方法:

①用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O2。

②用氢硫酸,出现浑浊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2H2S+SO2 2H2O+3S↓

③用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KMnO4+5SO2+2H2O K2SO4+2MnSO4+2H2SO4

④用溴水,使橙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Br2+2H2O+SO2 2HBr+H2SO4

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H2O+2HNO3+3SO2 3H2SO4+2NO Ba(NO3)2+H2SO4 BaSO4↓+2HNO3

⑥用FeCl3溶液,使棕黄色颜色变浅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FeCl3+SO2+2H2O FeCl2+FeSO4+4HCl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比较项目 浓硫酸 稀硫酸

氧化性强弱 氧化性(S) 氧化性(H+)

氧化性的原因

还原产物 一般是 ,可以是硫单质 H2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在常温下,使铁、铝钝化,因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规律:金属+H2SO4→

能与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加热条件下可以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不能反应

与H2S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能够反应 不能反应

[特别提醒]:①硫酸的性质取决于硫酸的浓度。②98.3%的浓H2SO4密度为1.84 g•cm3,比水的密度大;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将50%的H2SO4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30%;浓H2SO4或密度小于浓硫酸的溶液被稀释或与浓H2SO4混合时,都是将浓H2SO4沿玻璃棒注入其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散热。

[例3](2008届创博智典联考题)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 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

(2)塑料袋作用是:                ;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解析]当铜片接触热浓硫酸时,有大量的白雾产生(白雾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小液滴缘故)并沿支管口喷在品红试纸上,使品红试纸的红色开始褪色,而且原来无色硫酸溶液开始变绿,当品红试纸完全褪成白色后,把铜片向上提使其离开浓硫酸溶液,反应马上停止。

【答案】(1)支管口有白雾,试管中出现绿色,品红试纸褪色,铜片部分溶解。

(2)收集多余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在反应后的试管中、塑料袋中加适量的碱吸收SO2气体

SO2+2OH H2O+SO32或SO2+OH HSO3

【规律总结】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由水分子组成的的水蒸气或结晶水。可用作干燥剂,但一般不能干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脱水性:将某些化合物中(主要是有机化合物)中H、O两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浓硫酸可用作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

浓硫酸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酸性引起),后变黑(脱水性引起);而稀硫酸则只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之变黑或褪色。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原理:利用Ba2++SO42 BaSO4↓(白色),BaSO4 盐酸、硝酸的特性。

2.试剂: 。

3.检验的误区

干扰检验的离子:Ag+能与SO42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 2SO4;Ag+还能与Cl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Cl;SO32、CO32、SiO32、PO43等能与Ba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这些白色沉淀溶于强酸中。

4.检验步骤

①在待测溶液中加入 ,排除 等离子的干扰。注意一般不用稀HNO3,因为稀HNO3能将 氧化成 而被漏检。

②在排除干扰后的溶液中加入 ,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则此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特别提醒]:检验SO42的关键是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子的误导,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例4]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

A.Br B.SO42 C.H2SO3 D.NH4+

[解析]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3,因H2SO3不稳定,分解产生的SO2可使品红褪色。②加碱后加热,产生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有NH3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③加氯水时溶液显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Br。再加BaCl2有白色不溶于HNO3的沉淀生成,说明此时溶液中含SO42,但可能是原溶液含有的,也可能是氯水氧化H2SO3产生的,故不能确定的为SO42。

【答案】B

【误区警示】SO42检验的误区: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CO32、PO43、SO32、Ag+等干扰离子判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AgCl的白色沉淀。

②误将Ag+、Pb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42。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

因为Ag++Cl AgCl↓(白色) Pb2++2Cl PbCl2↓(白色)

③误将SO3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该错误是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Ba2++

SO32 BaSO3↓(白色),3BaSO3+2H++2NO3 3BaSO4↓(白色)+2NO↑+H2O

再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是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参考答案

考点1 硫的性质

1. 多种 淡黄 Na2O2、AgBr、黄铁矿、TNT

2. (1)Na2S Al2¬S3 Al2S3 FeS (2)SO2

(3)H2SO4+6NO2↑+2H2O 2SO2↑+2H2O Na2S+Na2SO3+H2O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无 大于 没有 刺激性 无 有 能溶于 易溶于

2.酸性 不 CaSO3↓+H2O Ca(HSO3)2 CaCO3↓+H2O Ca(HCO3)2 还原 氧化 酸雨 温室效应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强 弱 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 离出来的H+ SO2 硫酸盐+SO2↑+H2O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不溶于 2.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盐酸

4.①稀盐酸 Ag+、SO32、CO32、SiO32、PO43 SO32- SO42- ②氯化钡溶液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6】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一.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提问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 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 cv

阅读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例题1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板书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板书

1. 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说明

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确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带有精确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活塞。

(1) (1) 优点: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

(2) (2) 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i. i. 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碱式---活塞

酸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 15.00 0.0143 1.85

19.50 0.00125 2.9

19.80 0.0005 3.3

19.98 0.00005 4.3

20.00 10-7 7

20.02 2x10-10 9.7

20.20 2x10-11 10.7

ph

7

氢氧化钠体积

2. 误差分析:

(1) (1) 润洗

(2) (2) 进气泡

(3) (3) 锥形瓶润洗

(4) (4) 滴定管漏水

(5) 读数角度1. 1. 如何减少误差:

(1) (1) 管要润洗,瓶只水洗

(2) (2) 不漏水,不进气

(3) (3) 平视读数

板书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

强碱滴定强酸:酚酞

(说明选择指示剂的方法和原则)

作业

教材:1、2做书上;3、4、5做在作业本上

练习册:

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3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