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学教案 >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

时间: 沐钦 化学教案

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学习教案化学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1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师: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生: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师: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们就会明白上述问题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碳酸钠十盐酸

碳酸氢钠十盐酸

现象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师:这两组物质反应都生成CO2气体。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师: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做何归纳?

生: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师板书)

师:你如何检验某物质里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需要哪些试剂?

[板书]CO32-或HCO的检验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活动与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师: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师:分析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生: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师: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生: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师: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生1:气体。

生2:沉淀。

生3:水。

[师归纳,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物质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溶液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或者亲自参观过溶洞后。你是否会想了解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师:熟记[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质。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3

1.阅读并完成《创新设计》P10主干知识整合;

2.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能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结合自主复习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09安徽卷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 、 、 、

B.K+ 、Al3+、 、NH3H2O

C.Na+、K+、 、Cl2

D.Na+ 、CH3COO-、 、OH- 2.(09江苏卷11)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失效:

B.用浓盐酸与 反应制取少量氯气:

C.向 溶液中通入过量 制 :

D.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 反应生成 :

【考纲点拨】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能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自主研究例题】

例1. (09江苏卷7)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中: 、 、 、 B. 含有0.1 molL-1 的溶液中: 、 、 、

C. 含有0.1 molL-1 溶液在中: 、 、 、

D. 室温下,pH=1的溶液中: 、 、 、

例2. (09广东理科基础3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与稀 反应:

B.小苏打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C.氯化钙与碳酸氢钾溶液混合:

我思我疑:

【高考链接】

【例1】(09广东理科基础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0.1 mol/L 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B.Al3+、NO3- 、Cl-、CO32 -、Na+可大量共存于pH=2的溶液中

C.乙醇和乙酸都能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HCl和H2SO4反应时,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例2】(09广东化学12)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 + OH- = H2O

B. 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 + 3H+ = Fe3+ + 3H2O

C. 铜溶于稀硝酸:3Cu + 8H+ + 2NO3- = 3Cu2+ + 2 NO + 4H2O

D. 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32-+2Cl2+3H2O=2SO32-+4Cl-+6H+

【例3】(09上海卷1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与 溶液反应:

B. 溶液吸收 气体:

C.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

D.等体积、等浓度的 稀溶液与 稀溶液混合:

【例4】(09全国卷Ⅱ29) (15分)

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 , 阴离子有 ,现将它们分别配成 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 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

② 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

③ 向D溶液中滴加 溶液,无明显现象;

④ 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 ,判断依据是;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 、C 、

D 、F .

【归纳与思考】

【自主检测】1. 《创新设计》P:13 能力提升演练

2. 《能力滚动天天练》专题3

3.部分高考题: 1.(09四川卷8)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 、、H+、 、

B.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

4、 、

C.FeCl2溶液:K+、、Na+、、 、、

D. =0.1 mol/L的溶液:Na+、K+、 、

2. (09重庆卷8)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3. (09海南卷9)在室温时,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分别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能生成5种盐的是:

A.A12O

3、SO

2、CO

2、SO3 B.C

12、A12O

3、N2O

5、SO3 C.CO

2、C

12、CaO、SO3 D.SiO

2、N2O

5、CO、C12

4. (09宁夏卷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过量CO2:Ca2++2ClO-+CO2+H2O =CaCO3+2HClO

B. 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SO2:Ca2++2ClO-+SO2+H2O= CaSO3+2HClO

C. 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D.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Fe2++4H++NO3-=3Fe3++NO+2H2O

5.(09安徽卷27)(12分)

某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1的 ,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 ( 的化合价依次为+

3、+2),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第②步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成分除Cr(OH)3外,还有

(4)欲使1L该废水中的 完全转化为 。理论上需要加入 gFeSO47H2O。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4

【考纲扫描】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高考预测】[《学海导航》p10 例

1、2 p11 2]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该部分知识的考察主要体现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及推断等,尤其是根据信息书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应该留意。

【学法导航】

1、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抓住二个原则,一是符号书写是否正确,包括:①原理是否正确②化学式与离子形式拆合是否正确,二是是否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还要转移电子守恒。

2.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型试题,所给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有:①不能正确使用化学式与离子符号;②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③反应原理不正确或反应不符合实际;④反应物相对量的影响。

3. 解答离子共存的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一是判断离子共存,还是判断不共存;二要看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碱性、酸性、无色透明、pH为多大;三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总之,要注意审清题意,充分挖掘出题设的隐含条件;要把离子自身的特点同题干中给定的限制条件结合起来分析。

(1)注意溶液隐含的酸碱性,如酸性溶液(H+ )、碱性溶液(OH-)、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c(H+)=10-12 molL-1的溶液、由水电离出c(H+)=10-12 molL-1溶液、投入铝产生氢气的溶液、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等。

(2)注意无色溶液和有色离子不匹配,常见的有色离子有:Fe3+(黄色) 、Cu2+ (蓝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

(3)注意溶液中隐含的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不能共存。如Fe3+与S2-、I-,MnO4-与I-,NO3- (H+)与Fe2+等。

【典例精析】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例子方程式是( )

A.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过量CO2:Ca2++2 ClO-+CO2+H2O =CaCO3+2HClO

B.足量的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CO2+CO32-+H2O=2HCO3-

C.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溶液反应:HCO3-+Ca2++ OH-=CaCO3+H2O

D.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Fe2++4H++ NH4+ =3Fe3++NO+2H2O

【解析】A选项CO2过量,应该生成HCO3-方程式应为:ClO-+CO2+H2O=HClO+ HCO3-;B选项生成NaHCO3应该沉淀析出,正确的方程式为:CO2+CO32-+H2O+2Na+=2NaHCO3C选项要考虑到Mg(OH)2 为沉淀即可, Mg2++2 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 。答案D。

2. 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 、 、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 、

C.c(H+)=10-12 molL-1的溶液:K+、Ba2+、 、

D.碳酸氢钠溶液:K+、 、 、H+

【解析】选项A中使酚酞溶液呈红色,则溶液必定呈碱性,则OH-与Fe3+不能共存;选项B中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与Fe2+不能共存;选项C中c(H+)=10-12 molL-1的溶液呈碱性,在碱性溶液中,这些离子均能共存;选项D中 与H+不能共存。答案:C。

【随堂训练】[1-8为单选,9-10为双选]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

Ba2+ + OH- + H+ + SO42- = BaSO4+ 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KOH浓溶液共热:NH4++ OH- NH3+ H2O

C.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3 Fe + 8H+ +2 NO3- = 3 Fe3+ +2 NO + 4 H2O

D.KI溶液与H2SO4酸化的H2O2溶液混合:2 I- + H2O2 + 2 H+ =2 H2O + I2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

A.过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2O22+2H2O == 4OH-+O2

B.向明矾[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沉淀完全: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C.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lO-+SO2+H2O=Cl+SO42-+2H+

D.FeSO4酸性溶液暴露在空气中:4Fe2++O2+4H+=4Fe3++2H2O

3.常温下,下列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加入金属镁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Fe3+、SO42-、NO3-

B.含有大量Fe2+的溶液中:K+、Mg2+、ClO-、SO42-

C.能使Al3+生成沉淀的溶液中:NH4+、Na+、SiO32-、HCO3-

D.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0mol/L的溶液中:Al3+、SO42-、NO3-、Cl-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AgCl沉淀在氨水中溶解:AgCl+2NH3H2O====Ag(NH3)2+ + Cl-+2H2O

B.碳酸氢钡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Ba2+ +HCO3-+OH-=BaCO3+H2O

C.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 NH3+H+=NH4+

D.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3Fe+8H++2NO3-=3Fe2++2NO+4H2O

5.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Na+、Cr2O72-、SO42-

②pH=11的溶液中:CO32-、Na+、NO3-、Al(OH)4-

③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Cl-、SO42-、NO3-、Mg2+

④在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I-

⑤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溶液:Ca2+、HCO3-、NH4+、AlO2-

⑥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a+、C1-、S2-、SO32-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6.某无色溶液中只可能含有①Na+ 、②Ba2+、 ③Cl-、 ④Br-、⑤SO32-、⑥SO42- 离子中的若干种(忽略水电离出的H+、OH),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1)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的pH大于7

(2)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CCl4层呈橙色

(3)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⑥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⑥

7.下列是某同学对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所作的评价,其中评价合理的是

编号 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碳酸钙与

醋酸反应 CO32-+2CH3COOH =

CO2+H2O+2CH3COO- 错误。碳酸钙是弱电解质,不应写成离子形式

B 苯酚钠溶液中

通入少量CO2 2C6H5O-+ CO2 + H2O

CO32- +2C6H5OH 正确。

C NaHSO3的水解 HSO3-+H2O SO32-+H3O+ 错误。水解方程式误写成电离方程式

D 等物质的量的

FeBr2和Cl2反应 2Fe2++2Br-+2Cl2 =

2Fe3++Br2+4Cl- 错误。Fe2+与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化学式不符

8.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a+、NH4+、Mg2+、Fe3+、Al3+、

SO42-、CO32-等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

度的NaOH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物质的量随NaOH溶液

的体积变化的图象如右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H+、NH4+、Mg2+、Al3+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和Na+

C.原溶液中含有的Fe3+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反应最后形成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2SO4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 + 2H+ H2+ Cl2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3CHO +2Ag(NH3)2+ + 2OH- CH3COO-+ NH4+ +3NH3 + 2Ag+ 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 + H2O + 2C6H5O- 2C6H5OH + 2 CO32-

D.Na2SO3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5 SO32-+ 6H+ + 2MnO4- == 5SO42- + 2Mn2+ 3H2O

10.常温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H=6的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H3H2O分子

B.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Al3+可能大量存在

C.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SO2-

4、Na+,C6H5O-

D.常温下,C(H+)=0.1molL 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O-

3、Na+、I-、K+

11.现有几种离子:

阳离子 Na+、Mg2+、Al3+、Ba2+、NH4+

阴离子 OH-、Cl-、NO3-、SO42-、HSO4-

A、B、C、D、E是由它们组成的五种可溶于水的固体(每种离子只能用一次),分别取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①将D与E的溶液混合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将B与E的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向该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向一定量的E溶液中逐滴加入C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来产生白色沉淀,且该沉淀可溶于A溶液

④D固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水和另外两种气体单质

⑴根据以上条件推断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⑵写出A溶液与E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呈中性的离子方程式:

⑶若1g D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水蒸气时放热1.49KJ的热量,写出该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2.. 已知稀溴水和稀氯化铁溶液都呈黄色,若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 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现对溶液呈黄色的原因进行探究。

(1)仅限选用的仪器和试剂有: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四氯化碳、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

假设①:溶液呈黄色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是溶液中 引起的(填微粒的化学式,下同)。

假设②:溶液呈黄色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是溶液中 引起的。

【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①和假设②的推断,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你的实验方案:

假设①方案: 。

假设②方案: 。

(2)根据高中所学的知识判断,你认为 (填假设①或假设②)的推断是正确的;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验证你的假设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向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课后训练】 《学海导航》p81-82

学案3参考答案:

选择题 D、D、D、A、C、D、C、C、BD、CD

11⑴A. NaHSO4 B. MgSO4 C. AlCl3 ⑵2H++SO42-+Ba2++2OH-=BaSO4+2H2O

⑶NH4NO3(s) =2H2O(g)+N2(g)+1/202(g) H=-119.2kJ/mol

12.(1)①Br2;②Fe3+ 假设①方案:向黄色溶液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橙红色。假设②方案:向黄色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2)假设② ;不可行;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ˉ氧化成I2使溶液都变蓝,无法得出结论。

(3)2 Fe2+ + 4 Brˉ + 3Cl2 == 2 Fe3+ +2 Br2 + 6Clˉ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5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6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三学习教案化学精选篇7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