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

时间: 沐钦 物理教案

所有的物理理论最终都是基于观察或实验事实。当一个理论与实验事实不符时,就会被修改或推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1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点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能量子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量子化假说

四、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能量量子化发现的背景:(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19世纪末页,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 Maxwell方程。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胜利之中。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头了。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也就是说: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后一辈只要把做过的实验再做一做,在实验数据的小数点后面在加几位罢了!

但开尔文毕竟是一位重视现实和有眼力的科学家,就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他还讲到: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正是这两朵乌云发展成为一埸革命的风暴,浇灌着两朵花蕾,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第一朵绽放出量子论的花瓣,紧接着(1905年)第二朵绽放出相对论的芳香。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领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体验第一朵鲜花的开放过程:物理学新纪元的到来――能量量子化的发现

(二)进行新课

1.黑体与黑体辐射

思考与讨论:

当你坐在火炉旁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引出热辐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4分钟)并完成以下内容。

自学提纲:

1、热辐射: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 ,这种辐射与物体的

有关,所以叫做热辐射。(板书)

2、黑体:

①某种物体能够 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 ,简称 。(板书)

②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 有关,还与 的种类及 状况有关。

点评:

热辐射现象

热辐射的主要成分:室温时——波长较长的电磁波;高温时——波长较短的电磁波。

例如:铁块 温度↑

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热辐射解释:大量带电粒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物体中每个分子、原子或离子都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以各种不同频率作无规则的微振动,每个带电微粒的振动都会产生变化的电磁场,从而向外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形成连续的电磁波谱。

黑体

概念: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教师:

课件展示黑体模型。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的空腔,此小孔可近似看作黑体。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2、知道光通过狭缝和圆孔的衍射现象.?

3、知道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单缝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勤奋作用;

2、必须有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态度;

3、在学习中也要有好品质、好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

2.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3.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教具?

?1.演示水波衍射现象.?

频率可调的振源,发波水槽及相应配件,水波衍射图样示意挂图.?

2.演示光的单缝、圆孔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衍射演示仪,激光干涉、衍射演示仪(及相关的配件),单丝白炽灯、红灯、蓝色灯,自制的单缝衍射片,光波圆孔衍射管,游标卡尺.?

3.演示泊松亮斑,激光发生器,小圆屏.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演示水波的衍射现象,让学生回答并描述衍射现象的特征,唤起学生对机械波衍射的回忆,然后再举声波的衍射例子.指出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通过衍射把能量传到阴影区域,能够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

水波、声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那么光是否也会产生衍射现象?若会产生,那么衍射图样可能是什么样呢

(二)教学过程

(一)、 所谓光的衍射现象,是当光在它传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碍物或孔(其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或比光的波长小)时,光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演示: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观察.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像屏(如图).

我们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在像屏上是一条几乎与缝一样宽的亮线,除了这一条光线外,像屏上出现了阴影.这时光可视为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逐渐缩小缝的宽度,当缝调到很窄(缝宽与光波的波长相当时)在像屏的原阴影区内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实验表明光在其前进的途中遇上大小相当于光的波长的障碍物或孔时,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即光产生了衍射现象.上述衍射现象是通过单缝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光的单缝衍射.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图案不同.干涉条纹是等间隔的,衍射条纹间隔不等.白光照射单缝时,可以在像屏上得到彩色条纹,它与双缝干涉的彩色条纹也不同,中央一级是又亮又宽的白色条纹,两边是较窄较暗的彩色条纹.

用点光源来照射有较大圆孔AB的屏,在像屏 MN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圆,

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渐缩小孔的直径,可以看到屏上的亮圆也逐渐减小.但是,圆孔缩到很小时,在像屏MN上原阴影区就形成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确定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趣事.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汉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把一个不透光的小的圆盘状物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接受了这一挑战,精心研究,“奇迹”终于出现了,实验证明圆盘阴影中心确实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当光的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得多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的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相比拟时将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提问:当光通过小孔或者狭缝时,在后面的光屏上会得到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当缝很大时——直线传播(得到影)

当缝减小时——逐渐会出现小孔成像的现象

继续减小缝的大小——会出现光的衍射现象.

?(二)光的单缝衍射?

(1)单缝衍射实验.?

教师用光的干涉、衍射仪做单色光的单缝衍射,或用激光源来做单缝衍射实验.实验过程中展示缝较宽时:光沿着直线传播,阴影区和亮区边界清晰;减小缝宽,在缝较狭时:阴影区和亮区的边界变得模糊;继续减小缝宽光明显地偏离直线传播进入几何阴影区,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2)简单分析衍射的形成.?

展示衍射现象实验示意图,当光传播到狭缝时,可把狭缝S看成许许多多个点光源,这些点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传播相遇叠加决定了屏幕上各点位置的明暗情况.?

(3)单缝衍射条纹的特征.(单色光的衍射图样)?

①中央亮纹宽而亮.?

②两侧条纹具有对称性,亮纹较窄、较暗.?

(4)学生动手观察单缝衍射.?

教师分发单缝衍射观察片,每片观察片刻有二条宽度不同的单缝.让学生通过单缝分别观察设在教室前、后的红色灯、蓝色灯的衍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①同一缝红色衍射条纹与蓝色衍射条纹是否有区别?②同一种色光,单缝宽度不同衍射条纹是否有区别

然后让学生通过单缝观察白炽灯的衍射图样.?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总结规律:?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习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2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2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一起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师:光也是一种波,也能够发生衍射。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光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衍射

师:通过前面对光的干涉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是具有波动性的,光既然是一种波,那么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该具有衍射的现象,大家有没有见过光的衍射现象呢?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光波也应有衍射本领,但无法举出例子)

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大家说说看,为什么平时我们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

生:可能是因为光波波长很短,而平常我们遇到的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较大,所以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师:很有道理,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设计出多种实验观察方案,绝大部分着眼于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师加以肯定鼓励)

[实验观察]

安排学生根据上面的设想,自制单缝和小孔.

1.用单缝观察日光灯光源.

2.用小孔观察单色点光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基本上有两类现象,一是观察到了单一的一条亮线或一个圆形亮点,二是观察到比较模糊的明暗相间的线状或环状条纹)

师:大家做得很认真,有几位同学已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现在我们再用更好的装置来一起观察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教师演示]

在不透明的屏上装有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单缝,用氦氖激光器照射单缝,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光屏,如图所示.

EMBED MSPhotoEd.3

调节单缝宽度演示,得出下列结果.

缝宽 较宽 较窄 很窄 极窄 关闭 屏上现象 一条较宽亮线 一条较窄亮线 亮线变宽、变暗并出现明暗相间条纹 明暗条纹清晰、细小 条纹消失 师:请大家将我们的实验结果与课本插图的几幅照片比较,总结一下光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当狭缝的宽度比波长小或跟波长差不多时,光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发生了明显的衍射.

(点评:通过实验探究,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从理论上认识光的衍射奠定基础。)

师:大家通过实验观察到,光在传播过程中能离开直线绕过障碍物到达阴影里去,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衍射现象.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叫做衍射图样.其实,不仅单缝,还有圆孔,多条平行狭缝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同机械波的衍射一样,光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圆孔和光栅的衍射现象.

(教师演示,将单缝分别换成圆孔和光栅,可以在屏上观察到清楚的明暗相间的圆环和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在衍射现象中,常有一些亮线和暗线,据此大家来猜猜原因.

生:在干涉现象中我们也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我想这里的道理应该跟在干涉现象中差不多.

师:猜想有道理.其实在光的衍射现象中,来自单缝或圆孔上不同位置的光,到光屏处的路程差满足一定的特点,叠加时加强或减弱,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确实跟光的干涉原理是相似的,大家再考虑一下,如果用白光做衍射实验,条纹会怎样呢?

生:条纹应该是彩色的,因为不同色光波长不同,在叠加时形成条纹位置也不一样,叠合时形成彩色.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教师指导学生用两支铅笔并拢观察日光灯衍射条纹)

师:光的衍射现象表明,我们平时说的“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在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传播是沿直线,当障碍物的尺寸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拟时,光的衍射现象就十分显著,这时就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师:在光的衍射现象中,历史上有过一个“泊松亮斑”的故事,请大家来阅读课本66页“科学足迹”栏目中的短文――泊松亮斑.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亮斑?

生:想.

(教师演示,用被磁化的钢针吸一粒钢珠,悬起,使激光束与钢珠球心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就能在屏上观察到钢珠暗影中心有一亮斑,即泊松亮斑.)

EMBED MSPhotoEd.3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4

一、新课引入

实验演示:教师将一块偏振片在笔记本电脑前转动,请学生观察屏幕的变化情况。

电脑屏幕随着偏振片的转动,发生明显的明暗的变化。如图1所示。学生观察到这一奇妙的现象时,都不由地发出惊叹声,不禁问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图1

教师告诉学生手中的这片圆形薄片叫偏振片,这种现象称为偏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大家在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和现象分析后都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二、实验过程、现象解释

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光是横波还是纵波,是否所有的波都有偏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偏振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光的偏振现象,我们从直观、具体的机械波的分析入手。

(一)机械波的偏振实验演示

实验1:取一软绳和中间有一“狭缝”的硬纸板,使软绳从“狭缝”中穿过,请两位同学分别控制绳的两端,其中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的同学上下抖动,形成一列绳波。调节狭缝的方向,第一次与绳波的振动方向相同,第二次与绳波的振动方向垂直,观察绳波经过狭缝后的现象。

现象:绳波的振动方向与狭缝的方向平行时,传播情况正常;振动方向与狭缝方向垂直时,绳波经过狭缝后消失。现象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2:用一弹簧经过“狭缝”,轻拨弹簧,形成一列弹簧波。旋转狭缝方向,观察弹簧波的情况。

现象:无论“狭缝”如何,弹簧波均正常传播,如图3所示。

图3

结论:横波的振动方向与狭缝方向垂直时,波的传递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就是偏振现象,偏振是横波特有的现象。

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也可用类似的方法检验。

实验3:利用偏振片检验自然光是横波还是纵波。

偏振片介绍:偏振片由特定的材料制成,每个偏振片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振动的光波才能通过偏振片,这个方向叫做“透振方向”。偏振片对光波的作用就象“狭缝”对机械波的作用一样。

偏振光介绍:只沿着某个特定方向振动的光。

自然光介绍: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如图4所示。

图4

重复实验1的演示实验,再次观察实验现象。

电脑屏幕本质上是一片偏振片,圆形薄片是另一片偏振片,当光束通过第一片偏振片P(起偏器)之后(如图5所示),旋转第二块偏振片Q(检偏器),可以看见光斑亮度周期性变化。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如图5所示。

图5

通过分析,请学生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当激光通过第一片偏振片P后,相当于被“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才能通过,激光通过偏振片P(起偏器)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沿各个方向的振动情况相同,无论偏振片透振方向如何,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块偏振片Q(检偏器)时就不同了。无论旋转哪块偏振片,当两块偏振片透振方向相同时,透射光最强,当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完全消失,最弱。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有偏振现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从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是横波。

3.了解日常见到的光多数是偏振光,了解偏振光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学习重点】

光的偏振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知识要点】

1.偏振现象

我们这里用的太阳光源包含了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叫自然光。通过起偏器后,这种光就只能沿着一个特定方向振动,这种光叫做偏振光。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h3Rx6SXKPE

2.偏振片

3.偏振现象的应用

<1)偏振滤光片

<2)车灯玻璃和挡风玻璃

<3)偏光眼镜<观看立体电影)

<4)拍摄水面景物

<5)液晶显示

【典型例题】

例题1.两个偏振片紧靠在一起,将它们放在一盏灯的前面以致没有光通过。如果将其中的一片旋转180°,在旋转过程中,将会产生下述的哪一种现象h3Rx6SXKPE

A.透过偏振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又减弱到零

B.透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减弱到非零的最小值

C.透过的光强在整个过程中都增强

D.透过的光强先增强,再减弱,然后又增强

解读:起偏器和检偏器的偏振方向垂直时,没有光通过;二者的偏振方向平行时,光强度达到最大.当其中一个偏振片转动180°的过程中,两偏振片的方向由垂直到平行再到垂直,所以通过的光强先增强,又减小到零.h3Rx6SXKPE

答案:A

例题2.夜间行车时,对面来车的车灯的强光刺眼会使司机看不清路况,因此两车交会前要交替灭灯,同时减速,这样很不方便。科学家设想,把每辆车前大灯罩玻璃换成偏振片,把车前挡风玻璃也设计一块偏振片,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一致,且都与水平面成45°角,如图所示,当夜晚行车时,就能避免对方灯光刺眼,且司机对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感觉和不加偏振片相同。试述其原理。h3Rx6SXKPE

EMBED CorelDraw.Graphic.8

答案:相向运动的车偏振片透振方向互相垂直,彼此的挡风玻璃上的偏振片使对方车灯的偏振光不能通过,但能通过自己车灯的偏振光。h3Rx6SXKPE

【达标训练】

1.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在纵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在横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h3Rx6SXKPE

2.有些光,包含着在垂直光的传播方向上沿___________方向振动的光,这些方向上的光的强度都___________,这样的光叫___________光。当这种光垂直透过某一线状狭缝后,光的振动方向只沿___________方向,这样的光叫___________光。h3Rx6SXKPE

3.下列哪些波能发生偏振现象 ( >

A.声波 B.绳波

C.横波 D.纵波

4.关于自然光和偏振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然光就是白光

B.偏振光就是单色光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6

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 p="">

3、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宏观物体来模拟和理解微观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关系。 重

点 教学重点:1.分子间的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2.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

教学难点: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讲述法、分析推理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提问)(1)什么叫扩散现象?什么叫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地紧靠在一起的,颗粒或分子就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此就不可能有布朗运动,也不可能产生扩散现象。

物体都是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而且分子之间还有空隙,可是要把固体的一部分跟另一部分分开却是很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分子间有空隙

[演示]在长约1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里装上一半水,再沿管壁慢慢地把染色的酒精注满,这时可清楚地看到水和酒精的分界面,把管口封闭,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现象]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

[说明的问题]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问)用力拉伸物体,比较困难,为什么?

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要产生反抗拉抻的弹力,是因为 。

[实验]

(1)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两块铅就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2)把两块光学玻璃的表面磨得既光滑又相吻合,并把表面处理干净,施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使它们粘合在一起,这也是利用了分子间的引力。

分子间有引力,那么分子间为什么紧紧吸在一起,分子间却有空隙呢?

这是由于 。

用力压缩物体比较困难,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就是物体内大量分子间斥力的宏观表现。

小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即为表现出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3.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投影]分子间的作用力跟距离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纵轴表示分子间作用力,斥力用正值表示,引力用负值表示,F为斥力与引力的合力,即分子力,F为正值时,表示合力为斥力,F为负值时,表示合力为引力。

[提问]从图中曲线走势可得到哪些信息?

(1)从图中可看出:引力线比斥力线平缓些。由此可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

(2)如果过r轴上任一点作一条跟F轴平行的直线与两虚线分别相交,这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代表当分子间距离为这一特定值r时的斥力和引力的大小,它们的代数和即为平行线与实线交点的纵坐标的数值,也就代表两个分子间斥力和引力的合力大小,即分子力的大小。

(3)当分子间距离r=r0时(r0为10-10m),引力和斥力相等,此二力的合力为零,即分子间呈现没有作用力,此时分子所处的位置为平衡位置。

(4)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多一些,故斥力大于引力,此时分子间呈现出有相互的斥力作用(此时引力仍然存在)。< p="">

(5)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多一些,故引力大于斥力,此时分子之间呈现有相互的引力作用(但此时斥力仍然存在)。

(6)分子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力的时间很短,一般当分子之间的距离超过分子直径的10倍时,可认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零。

4.分子动理论

由于物体是由数量极多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单独来看,运动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分子的运动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统计规律。

(三)课堂总结、点评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合力就是分子力,分子力大小与分子间距有关。

3.当r=r0(数量级为10-10m)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r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作用力也近似为零,此时是因为F引=0,F斥=0?

高中物理知识活动教案大全精选篇7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的:

①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通过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并指导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斥力和引力的合力;

③掌握斥力、引力及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并能说出其物理意义;

④并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

⑤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验依据;

⑥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分子间有间隙;

②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两者合力是分子力。

教学难点:

①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②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

四、课的类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类比法

六、教学用具:

2个量筒(分别盛有20ml的酒精和20ml的水)、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磨平光滑)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有下划线处是学生回答)

首先我们来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在第一节我们学习了用单分子油膜法来估测油膜分子的直径,我们得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我们知道了物体是有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我们从这个运动和这个现象中得出分子是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其中扩散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的分子进入到另一个物体分子的内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发生这种现象?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有如此固定的形状呢?(此处可做适当停顿,让同学们进行猜想)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分子间有间隙

演示实验:将量筒内的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问学生: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同样大家都知道气体分子之间是有很大空隙的,所以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提问学生:那么我们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大家能给我举出固体间有间隙的例子吗?

如:课本第五页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金片和铅片压在一起互相扩散到对方中去。

提问学生:压缩面包体积变小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吗?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压缩面包只是把气体挤出,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在第一节讨论分子的大小时,认为油膜分子式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那只是为了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而做的设想,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上分子大小比估算值要小,中间是存在间隙的,但数量级还是正确的。

2、分子间存在引力

我们周围的物理为什么有其固定的形状,而且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他们的分子吸引到了一起?之前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那我们能不能猜想分子间也是有吸引力的呢?

演示实验:两个圆柱形铅块,当把端面刮平后,让他们端面紧压在一起,松开手后并不分开,而且下面还可以悬挂一定的重物。

提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两个铅块分子间的吸引力把两个铅块吸引到了一起。

提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家能给我举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吗?

如:拉断绳子要用力,粉笔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3、分子间存在斥力

如果分子间只存在引力,那么世间万物不都变成一个个小球了吗?但我们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说明了分子间除了有引力还应该还有斥力。比如说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都说明了分子间是存在斥力的。

做学案例一:

例一 将下列实验事实与其产生的原因对应起来。

实验事实:

A、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B、固体很难被压缩

C、细绳不容易被拉断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E、冷冻食品也会变干

产生原因:

a、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e、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与A、B、C、D、E五个实验事实相对应的原因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c、e、d、b、a

4、分子间斥力引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2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