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时间: 金成 政治教案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下面小编带来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

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问: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什么?从哲学上看其意义何在?(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说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认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

问:要获得理想认识,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从“量”上来讲,需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分析: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要获得理性认识也得从感性认识入手。

问: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过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请看课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详细记录行星公转位置。(感性认识)

开普勒:刻苦计算提出太阳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认识)

牛顿:致力研究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理性认识)

问: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认识来呢?

(这启示我们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也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所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也是关键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问: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过度]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从而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

“由此及彼”——叙拉古国王曾命令金银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国王却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掺了假,但这顶皇冠的确与当初交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国王即想检验真假,有不想破坏皇冠,于是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当他坐到满满一盆水里去时,水从盆边溢到了盆外,同时也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来了,他脑子里灵光一闪,猛地从澡盆里跳出,来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后来到皇宫,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经过此次实验,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把洗澡时溢出的水、皇冠、与物质的密度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几种情形统一起来,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共性,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问:为什么需要由此及彼?

(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

问: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足以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这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这也是这一框的方法论意义。]

2、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

(1)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只是科学家的事,科学家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学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篇4

国家财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

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

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

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

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

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

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

A、税、利、债、费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目的本质

国家财政财政的作用

实现形式分类

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财政支出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财政收支关系收入>支出

财政赤字收支平衡财政盈余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 篇5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2、理解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现状,理解理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05年4月21日,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接受华文媒体采访时阐明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尤其是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沈国放说,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发展问题应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二是安理会改革应通过磋商以达成广泛一致;三是应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大家熟悉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影响力国际组织,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就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这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四、 国际社会的构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内容,思考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还有英国、法国、国、加拿大、日本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

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3)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国家主权的特性”,并思考什么是主权?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限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和对外独立二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殖民地不具有主权,如日本侵华期间扶持的满洲国,因没有主权不被国际社会承认。

(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内容,并思考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史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平等权表现在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自卫权的主要内容有: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的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了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国际组织名目繁多,规模不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3)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相关链接”,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和主要机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1945.10.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这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5)中国与联合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思考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认识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这对于我们正确了解国际社会有基础性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 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 ( )

①主权国家 ② 国际组织 ③ 联合国 ④ 区域性联盟

A.① B.① ②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2] 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

Z. 人口 B. 领土 C. 政权 D. 主权

答案:D

[例3] 联合国的宗旨是 ( )

A.维护各会员国的主权平等

B.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作与发展

C.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D.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答案 B

★课余作业

查找材料,说明联合国和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

21741